陈菁,作为教师,她桃李满天下;作为专家,她著作等身,硕果累累。 今年41岁的陈菁,18年前从福建师范大学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分配到莆田高专任教。作为教师,深谱“给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道理的陈菁,除了充分利用时间“边角料”自我“充电”外,还往华东师大国家重点实验室进修,完成了遥感与地理信息硕士研究生班的学习。为她后来的教学、科研打下了扎实的基础。2001年,莆高专要升格为本科院校,与时俱进的陈菁准备报考博士。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情况下,经过潜心研读,终于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福师大公费读博的机会。攻博期间,她师从中科院地理所廖克院士。在廖克院士的精心指导下,经过自己的刻苦钻研,终于学有所成,崭露头角,先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研究——以福建省为例”的研究,完成了相关内容的研究;参加“数字福建”重大应用项目之一——“福建省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并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陈菁参加了在昆明召开的全国土地资源与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宣读了《基于遥感与GIS的莆田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论文,得到了院士、专家们的一致好评,2006年,陈菁老师通过刻苦攻读与废寝忘食的研究,获得了博士学位。她的博士论文被评为2006年度福建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完成了博士学业的陈菁老师,于2006年回到莆田学院任教。先后担任了《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与应用》等多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她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推崇研究型教学,致力于做一个专家型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她大胆创新,实行开放式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论文交流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科研项目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把最前沿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开展《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将个人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的子课题以及研究心得融入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项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加深对课本理论的理解以及对行业应用现状的把握。她的2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实践证明,陈菁教改上的创新,改变了传统教学从书本到书本的状况。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她所指导的历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很高,学生毕业设计的优良率达到90%以上。 2009年的金秋时节,陈菁申报的科研项目在全国万余份课题中脱颖而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金。她的成功申报实现了莆田学院青年教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零的突破,标志着莆田学院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为莆田学院申报硕士点增加了筹码。近年来,陈菁老师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福建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项目A类;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以福建省为例等十来个重大项目的研究。此外,她还完成了福建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并通过省级鉴定。 执教十八年以来,陈菁老师以高度的责任感践行科学育人的教学理念,把“不当教书匠,要做教育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她的眼里,学生就像一粒种子,都会发芽、开花、结果。尤其是在学生的创新性培养上,她总能因材施教,培育出一批批出色的学生。2007年至2010年,林耀华、林忠弼、江越、陈云良等同学,在她的指导下,获得了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立项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分别在《新乡学院学报》、《测绘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了科研论文。2009年,陈云良同学通过了全国信息工程师(GIS应用水平)一级和二级全国统一考试,这是莆田学院有史以来的首位获得全国GIS应用水平认证的学生。谈及往事,陈菁老师动情地说:“每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大学教育就是要为他们插上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陈菁老师科研方面研果累累,理论领域也成绩斐然。今年来,她先后在《地理科学》、《应用生态学报》等权威和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5篇;正式出版学术专著《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研究——以福建省为例》,这是该校理工科专业的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该专著首次构建了福建省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指标体系,在图谱的生成方法、图谱的应用和生态环境空间变化规律的分析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突破。她还先后获得福建省第六、七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2004年全国土地资源与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等。陈菁老师在这些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所提出的新问题为莆田市乃至福建省的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等提供了应用背景,尤其是在海岸带脆弱性的研究上,为莆田的港口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多年工作在科研教学第一线的陈菁老师,2007年入选福建省新建本科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1年评上教授职称,是该校最年轻的教授。如今,她已是中国自然资源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中青年经济发展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