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经历过泪水、雨水和汗水,这远比糖水、酒水、油水重要得多……”这是草根诗人陈海通在给自己新近出版的诗集《窗外诗雨》自序中的人生感言。 这位曾经出外打工,到处漂泊的打工仔是怎么与诗歌结缘并结集出书的呢?个中的酸甜苦辣,请听他的真情告白。 今年39岁的陈海通出生在莆田沿海一个农民家庭。他告诉记者,自己自幼酷爱文学,小学四年级时开始发表处女作,因家道贫寒,只上完高中就辍学回家,之后,为生计,他从此走上了打工路。江苏、浙江等地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打工生涯,他去过工地,扛过水泥,搬过砖头;他去过酒楼,打过杂、当过促销员……淋过雨,洒过汗,那是家常便饭,有时因遭人白眼而暗自神伤,抹泪。但生活的磨砺并没有让他消沉,反而增加了他的阅历,激发了他对文学的兴趣。为了给自己“充电”,他订阅了《打工文学》、《辽宁青年》、《诗刊》等多种杂志,得空就“啃”。此外,他还经常通过书信、电话“以文会友”,从而大大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一旦有了灵感,哪怕是上班期间,他也要掏出随身携带的本子,把它记下;有时三更半夜,也要披衣下床,挑灯笔耕,并开始四处投稿,但因为“嫩”了点,投出去的稿件,如泥牛沉入大海有去无回。就在他有点泄气之际,1997年,他的第一首诗歌《青春》终于在《湄洲日报》发表了。诗作的发表令他兴奋不已,创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为了实现更高目标,他对《青春》进行一番精心修改、润色后发给《辽宁青年》,没想到《辽宁青年》很快就给予刊发。能登入诗歌大雅之堂,确实让他有点受宠若惊,从此,他便走火入魔般地边打工边创作。他的诗作在全国许多刊物不断亮相。 海通的诗,多以写实为主,关于情感,关于乡愁,关于孝道……读来,让人感同身受,倍感亲切。海通说,自己创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98年因为失恋,他曾有过放弃的念想;2005年,因为“爬格子”不能赚票子而差点放弃。但几度徘徊之后,最后他还是坚持下来,而且创造风格也由过去的情感、乡愁升华为爱国、爱民。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那夜他异常激动。后来他花了三年时间,上网查阅奥运资料,去书店购买奥运书籍,用心琢磨,缜密构思,有一次,凌晨三时许,诗兴来了,他赶快起床挥笔疾书,《飞翔2008》一挥而就。当记者问他为什么如此钟情诗歌创作?他说:“写作可以暂时摆脱心理压力,对生活多一份企盼。” 至于出书,陈海通坦言:出书是他梦寐以求的事,只是囿于手头紧,一直未能如愿。今年初,某杂志出版社面向社会征稿出书,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书稿寄过去。出版社同意出书,但必需交3万元出版费,而且出的书一律自己负责推销。为了筹钱出书,他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不足部分还得需要父母的赞助。因为出书,他的生活变得更拮据,但他乐此不疲,他说,这些书不管是送还是卖,总算圆了自己的出书梦,能让别人认可自己多年的劳动成果,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