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特别报道
巨额回报掩盖致命陷阱 伪装重重务必提高警惕
——人大代表呼吁加强防范非法集资坑骗群众
【发布日期:2015-03-10】 【来源:】 【阅读:次】【作者:】

  新华社北京3月9日专电 许诺以高息回报,背后却隐藏非法集资陷阱;本以为“天上掉馅饼”,最后却血本无归、倾家荡产。具有明显投机性质的集资行为为何能屡屡得手?去年以来非法集资案件多发现象引起两会代表们关注热议。


非法集资案件多发


  去年,全国各地非法集资案件多发,仅河北省检察机关就查处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400件、批准逮捕781人,分别为上年的6.5倍和8倍。
  记者调查发现,房地产、黄金投资、理财投资、农业合作社等成为非法集资重灾区。去年,邯郸非法集资房企资金链断裂、老板跑路、集资户恐慌上访备受关注。经警方调查,邯郸数十家房地产公司有非法集资和高息吸储行为,涉案金额达93亿元。
  北京今朝汇元珠宝首饰有限公司1年多时间开设156家实体金店、17家虚拟金店,涉及19个省份,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31亿元。今年2月,震惊全国的“泛鑫保险骗局”案在上海一审宣判,案件造成3000余名被害人实际损失8亿余元。
  不少非法集资者将触角伸向农村。去年12月,河北警方统一打击处置“三地”合作社非法集资案件。这家合作社号称拥有社员13万多人、资金总额80多亿元,目前初步查明亏欠社员本金12亿元。
  全国人大代表、三河汇福粮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克荣针对非法融资集资问题提出建议。他说,去年,国内发生以融资类信托、贷款公司、地下钱庄、当铺、担保公司等为主要形式的“影子银行”非法融资集资案上千件。
  这些涉嫌非法集资案件大多以高息返还为诱饵,以多种形式从社会非法吸收资金,并用后期吸收的资金兑付前期资金本息,最终资金链断裂引发社会震荡。


非法集资有几多伪装?


  具有明显投机性质的集资行为为何能吸引如此众多群众?记者调查发现,除了群众有贪图高额利息的投机心理外,非法集资者宣扬各种荣誉奖项、开展慈善活动、组织媒体报道等,刻意伪造出“高大上”的企业及个人形象,成为骗取群众信任的有效伪装,其中暴露的监管漏洞值得深思。
  记者发现,涉嫌非法集资案公司负责人多是当地名人。全国3.6万人报案、报案金额超53亿元的“黄金佳案”,其董事长肖雪曾是河北省政协委员、廊坊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拥有省工商联执行委员、省青联委员、河北省黄金协会常务副会长等诸多头衔,以及杰出创业青年、职工劳动模范等荣誉,更有“河北黄金第一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开展慈善活动、组织媒体报道也是获取公众信任的戏码。目前在网络上搜索,仍可看到不少关于“三地合作社”、“黄金佳”的正面报道,其中不乏主流媒体。三地合作社一名社员说,去年曾传出合作社资金出现问题的消息,但随后看到了媒体相关正面报道,就觉得没事。
  而租赁北京知名会议中心开会,邀请官员、专家为群众“讲课”,也成为非法集资者对群众“洗脑”的惯用手法。内丘县内丘镇村民李建东在三地合作社投了20万元,她说:“起初也不相信,后来去北京开了两次会,都是特别大的会议中心,还有农业部专家讲课,就信了。”
  记者调查发现,非法集资案多发背后,折射出相关部门监管滞后弊病。一些集资者称,集资企业在当地经营多年,证照齐全,有的企业甚至承揽地方政府重点项目,企业重大活动都有当地领导参加。可一夜之间就宣布“非法”,令人震惊。


防范非法集资需标本兼治


  一些干部群众受访时表示,现在一些非法集资之所以能蒙蔽如此多群众,一方面是非法集资手法翻新,迷惑性强。另一方面,群众也心存侥幸贪图高息。而党政官员为一些企业“站台”、媒体正面报道,充当摇旗呐喊角色,必然影响公众判断,这种现象值得高度警惕。
  一些人大代表认为,非法集资案件多发,也有银行等渠道融资难、融资贵等因素,防范非法集资须标本兼治。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宣化县元子河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建仁说,一定程度上,有些合作社非法集资是被“逼”出来的。合作社发展需要资金,但从银行、信用社贷不到款,只能去社会集资。而农产品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一旦行情下跌,就容易引发集资风险。
  石克荣建议,应完善贷款公司等“影子银行”的注册标准,严格准入机制。对确能满足实体经济需求、风险不大的可纳入监管,对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或纯粹为了套利的则严控甚至取缔。同时,应建立全面检测体系,准确掌握“影子银行”业务活动数据和动态,建立统一协调的监管机制防范风险。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