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特别报道
42年后,插队知青黄洋再相聚
【发布日期:2015-06-03】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林红霞】

  核心提示:2015年5月30日,一向寂静的偏僻小山村黄洋热闹非凡,整个村子洋溢着节日的气息。原来,42年前到菜溪乡黄洋村插队的知青们当天要重返第二故乡,寻访探望当年对他们照顾有加的老乡们。

 

(恰知青少年)

 

追忆青春岁月


    当天早上10时许,驱车赶来的知青一行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欢迎,他们的到来让菜溪乡这个最偏僻的小山村沸腾了!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早早就来到村部门口候着,村委会办公楼前还打出了“亲!知青!欢迎你们回到黄洋第二故乡”、“常回家看看,多关心黄洋”等大红横幅,让知青们倍感亲切。菜溪乡挂钩黄洋村的陈副乡长也赶来看望老知青,转达乡党委政府的问候。
  在黄洋村支部书记陈元亮的主持下,知青们在村部会议室举行了一场座谈会。“哎呀,这不是当年的小吴吗……”、“这么多年了,你们都没什么变化……”几位闻讯赶来的老村民陆续涌进会议室,和知青们热情握手,大家寒暄问候,紧紧握着的双手久久没有放下。当年知青们的领队陈元泉特意带来了昔日知青们合影的一叠老照片,又引发现场一阵欢快的笑声和激动的感慨声。
  岁月带来的变化,总会让人有些伤感。当年一起到黄洋插队的11位知青当中,有2人已经去世了。除了还有2位有事没来之外,到场的7位知青在离别42年后再次重逢的这一刻,欢笑与泪水交织,他们难掩激动的心情 ,有讲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刚下地劳作时,窄窄的田埂路大家都走不惯,每个人都摔得一身泥……”知青连永红说,晚上大家聚在煤油灯下给家里写信,第二天早晨起来,发现每个人的两个鼻孔都黑乎乎的,“当时大伙儿吓坏了,面面相觑,以为是入住的房子出问题了,所以大家都得了怪病……”忆起刚到黄洋的种种“糗事”,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1973年2月,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仙游县第一批在本县上山下乡的年青人挥泪告别家人,来到广阔的农村天地锻炼。据知青王玉英介绍,插队到黄洋期间,知青和村民们一起面朝黄土背朝天干农活,他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就是在这里度过。当时,这些在城关长大,刚从校园出来的少男少女乍来到黄洋这个生活条件相当艰苦的深山小村子,从事繁重的农活,大家伙没少吃过苦,挨过饿。还好,当地村民淳厚朴实,对这群城里来的孩子很照顾,教他们干农活,给他们特别加餐,这让当时生活困苦的知青们心里得到了莫大的慰藉,也让他们挨过了那段特殊的时光 。
  42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当年十八九岁的知青们现在都已当上了爷爷奶奶,但他们心里对农村的那份浓浓的情怀,一直难以割舍。 “我刚来插队时有一次到钟山去挑50斤的化肥,一路上颤微微的,回来卸担后全身抖个不停……”男知青中年纪最小的许绍模说:“刚来时年纪小,体力差,活干不好,在黄洋插队的五年时间里,一年三熟,我共种了15季田,是黄洋的米把我养壮的!”

 

(阔别42年,今日再握手)


看望故乡亲人


  据了解,这批知青大多数人在黄洋村度过了5年的青春岁月,他们把青春年华洒在了这片土地上,也在艰苦岁月中学会了做农活,学会了团结互助,学会了独立生活,磨炼出吃苦耐劳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也使得他们后来在各自的工作中能够独挡一面,作出好成绩。“知青时期炼就的品格让我们终生受益。”知青郑宗强激动地说:“在黄洋的5年时间里,锄头我用坏过3把,当初乡亲们对我们很照顾,我们也很怀念过去和乡亲们一起生活劳动的那段时间。”
  座谈会之后,在陈元亮支书的陪同下,知青们参观了今日之黄洋村。黄洋村是革命老区村,全村人口才515人。据陈支书介绍,该村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各项基础设施还相对落后,村里的水泥路硬化在2013年才全部完成。知青们边走边看,他们感叹黄洋村变化之大:“当初没电没路,现在有电有水泥路,虽然和其他地方没得比,但是这对处于山沟沟里的黄洋来说,已经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走在当年一起奋斗过的地方,知青们难掩喜悦之情,滔滔不绝地谈论当时下乡的情景,同时不忘表达对村民的感激之情。尽管当天中午大雨倾盆,但大家坚持撑伞冒雨到家里有七旬以上老人的村民家中,拜访慰问老人。村民岳凤烟今年85岁,老人家见到知青们非常高兴,挨个和他们握手拥抱,并一直喃喃自语:“今天大家都回来了,真好真好。”在黄洋村顶厝一户村民家里,一位八旬老人接过知青们“硬塞”给她的大红包,在送大家出门的时候,她对记者说了这样一番质朴的话:“要不你帮我跟他们说说,这一回来就给我们红包,这叫我们怎么办呀。要不我家养了一只大鸭子,我把它腌制了大家分着拿回去吃……”

 

(42年后,知青们重聚黄洋村部)


  “我们的青春年华曾经奉献在这里,我们都有浓浓的知青情结,这种感情难以割舍。” 正因为有了这种“难以割舍”的知青情结,所以在黄洋村村民有需要他们帮助的时候,他们竭己所能。村民们告诉记者,黄洋村每年哪家孩子要到城关高考时,住在城关的知青都会把孩子接到自家吃住,悉心照顾。而村委会的办公楼,也是在知青们的大力帮助下才盖起来的。
    编后:时光流逝,隔不断当年知青的情怀,岁月沧桑,抹不掉心头的记忆。重回“第二故乡”,知青们心情激动,艰苦的环境、纯朴的感情、共同的经历……那一幕幕镌刻在记忆深处的画面,仿如昨日,历久弥新。在黄洋这片土地上,知青们曾经同吃同住,与老乡们共同劳动,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感,这里已经成为了融入他们血脉的第二故乡。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