蚶山脚下的指路明灯
百年老校秀屿区埭头第一中心小学教育走笔
【发布日期:2016-07-28】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林双辉 通讯员 张卫军 林丽贞】
这是一所近百年的人才摇蓝,这是界外底一颗耀眼的教育明珠。 埭头第一中心小学地处兴化湾畔的蚶山山麓,省教育厅“寻找身边的好学校”曾冠她以“闽中老校、沿海明珠”的美誉。学校始创于1929年,近百年的风雨历程,沧海桑田,不变的是“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传承。春风涤荡,让这颗沿海重镇的教育明珠绽放光彩,续写辉煌。 近年来,学校在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示范区”和“教育强区”大好背景下,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将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追求学校内涵发展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目标。以人为本,关注生命,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按照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书画佳作营造艺术美、绿色植物营造环境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的思路,把学校打造成人文校园、书香校园、活力校园。 学校先后经评为“福建省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莆田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莆田市体育后备人才田径训练基地”、“莆田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秀屿区文明学校”、“秀屿区素质教育合格校”、“平安校园”、“交通安全示范校”、“平安先行学校”和“秀屿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


德育立校,以德育人馨满园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崇信、尚礼、健体、乐学”八字校训,凝结了埭头第一中心小学的办学灵魂。“讲诚信,知礼仪,健体质,乐求学”,道出了埭头一小全体师生孜孜以求的办学理念。学校综合楼前的一副陶行知的对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务实,知书达礼,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强健体质,乐教乐学,是对素质教育的诠释。 学校在领导班子建设上注重讲团结,增强凝聚力;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建立“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机制。学校坚持组织全体教职员工深入开展“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活动,让教师与家长换位思考,让教师与学生换位思考,校领导与教师换位思考,加强师德建设,切实做到廉洁从教。 对于学生,学校把工作的落脚点放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具体目标定位在“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上。学校持续开展“书香校园”创建活动、科普教育活动、艺术教育活动、规范汉字书写活动、体育文化建设活动、交通安全法纪教育等。学校结合农村实际编辑了《好习惯 伴我成长》一书,作为校本课程,纳入课程管理,并作为“文明班级”和“评优争星”的重要条件。并通过开展孝心活动、志愿者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自办月刊《教海扬帆》已达76期、作文报《笋芽儿》32期,拥有一批忠实的读者;校园网站更是师生们交流阅读心得的良好载体。《小学生周报》、《莆田晚报》小记者站已相继入驻中心小学。

质量兴校,措施得力求实效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研教改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高质量是教师职业的最高价值,是学校最大的口碑,更是学校科学发展的核心任务。学校采取“四个有效的措施”,实现了教学质量的“争先进位”目标: 一是加强有效的组织领导。学校建立教学“一条龙”管理模式,做到“分段管理,专人把守,整体优化”,采取“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团队共进”的培训方式,加大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力度,要求制订教师个人成长规划,让教师明确个人成长的目标和路径。 二是完善有效的目标管理。学校根据上学年的教学成绩,设置新学期的教学质量指标,实施目标责任制,期末对目标达成度较高的进行表彰奖励。加强教学全过程管理,采取抽检、推门听课、当堂反馈等形式,加强课堂监控。建立教师每月教学常规动态管理机制和坚持抓好教学质量监测,严肃考风,切实做好质量分析和反思。学校近年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15-2016学年居全区中心小学系列第2名。 三是落实有效的校本教研。学校立足教师、立足课堂,坚持走“个人研修、集体研讨、岗位练兵、教学反思、专家指导、外出学习”路径。要求教师每学期完成“七个一”:参与一项教研项目、设计一节教学课件、一份高质量反思、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当一次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上一节公开课、命一份质量检测试卷。争取做到以研促教,研中提升。 四是进行有效的教学研究。以课题研究促教研教改,现有两个省级课题和一个市级课题结题并获奖。当前,语文省级课题《小学语文不同文体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数学省级“优化过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进展顺利,现正阶段小结;成功承办各级教学开放周等活动。省“三优联评”评选活动课件类一等奖1人、课例类三等奖2人。4位教师数学“微课”区级获奖。 2015-2016学年,埭头第一中心小学荣获“秀屿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表彰,汀岐小学评为“莆田市实施素质教育合格学校”,潘宅、鹅侨、春霖、培红、田边、黄岐等6所小学评为“秀屿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合格学校”。潘宅、田边、中心校等3所学校代表区政府接受省级“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核查,成效良好(省里共抽查9所);中心校代表区政府接受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核查,受到国家督导组的肯定和表扬。

特色强校,健康快乐育人才
学校持续加大特色创建的力度,凸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形成办学品牌,做到“一校一特色”。中心校的“体育特色创建”、“莆仙戏曲进校园”、诵读《弟子规》活动、“小小书画社”、“梦想飞翔合唱队”“舞蹈队”等,极具特色,氛围浓厚,很好的发挥了示范作用,春霖小学的德育基地创建、汀岐小学的“创建校园育人环境建设特色”活动、潘宅小学的“书香校园”、鹅侨小学的“书法立志·翰墨树人”书法育人特色创建等,成效明显。中心校先后评为莆田市“莆仙戏曲进校园”试点校、2015年莆田市体育基地(田径、篮球)学校、“市级、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福建省未成年人课外阅读(学校)实践基地”。中心小学定为2015年福建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学校自建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富有成效,通过省级验收并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效用。平时根据学生的特长和爱好,成立了田径、球类、跳绳、踢毽子等兴趣小组,同时结合大课间活动开发趣味体育,推进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向纵深层次发展。2015-2016学年在市、区艺术节及体育比赛中,学校共有200多人次获奖。


环境美校,校园文化悦身心
校园环境、教育氛围,是一所学校的脸面和眉目,是一所学校的品位;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品质,也是一所学校的气质;校园文化建设,是种苦旅,硬件建设要外树形象,软件投入重内涵基础。近年来,埭头第一中心小学师生们通过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孜孜以求,学校高度重视校园环境创建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出累累的硕果,文化这支熊熊燃烧的激情火炬充分点亮了美丽的校园。 采访中,走进埭头第一中心小学的任何一所基层校园,处处可见优美的校园环境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围墙上的“文化墙”让墙壁会说话;教学楼的“楼道文化”——伟人寄语、学生书画、礼仪规范、提示牌等,边边角角,无不透出雅气;教室门前有班训、班级公约、班主任寄语、优秀作品展等,室内“国旗、班训”、荣誉墙、“一册一薄”、图书角等,凸显主题,个性鲜明。此外,现代化科技产品引入校园,LED显示屏适时更新宣传标语,校园音乐广播系统和“红领巾广播站”每天定时开播,已成为校园文化宣传的主阵地。 采访进入尾声,埭头第一中心小学校长、书记林文付向记者深情地谈到埭头第一中心小学的未来:“目前,埭头第一中心小学到了做大做强的关键时刻,下一步必须突破制约学校发展的生均校园面积严重不足、容纳不了日益增长的学生就学需求和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对未来学校的高大上规划、整体搬迁将成为发展的必然。可喜的是,在秀屿区委、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埭头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埭头第一中心小学新校区建设已摆上相关方面的议事日程,精心编制的《秀屿区埭头第一中心小学新校区建设的建议方案》已几易其稿并逐步完善中。未来,一座规划占地50多亩、60个小学教学班、生源将达3000名学生以上、教学设施齐全、交通方便、总投资3000多万元的埭头第一中心小学新校区将矗立在省级综合改革试验小城镇埭头镇的中心地带,成为培养沿海青少年人才的教育摇篮……”
|
全市51个暑托班 破解职工子女“看护难”
同沐妈祖慈晖 共绘青春蓝图
国网莆田供电公司:迎战用电高峰 筑牢清凉防线
我市全力以赴防御台风“丹娜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