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这是埭头半岛仲尼山麓的一所学府名苑,一所沿海学子圆梦的摇篮。60年光阴流转,她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人;60载薪火相传,她沧桑砥砺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创造着教育的传奇和辉煌。在学校迎来60华诞之际,记者走进这所沿海达标名校,感受老校60年的办学历程,心中除了一份敬畏,更是一番感动。

历史回眸 高考红旗下的辉煌

走进校园,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十一中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感人画卷。莆田第十一中学创办于1956年,原名为莆田埭头中心小学附中,1958年正式命名为莆田第十一中学,1975年更名为莆田县埭头第一中学,2002年2月恢复使用莆田第十一中学校名。尽管校名几经更换,不变的是她为民办学、优质办学的永恒宗旨,春华秋实,60年的岁月荏苒,学校为社会培养了57届初中毕业生和54届高中毕业生共六万多人。1978年莆田第十一中学高考成绩显着,赢得莆田县“高考红旗”的光荣称号,当年考生黄志先以445分荣获莆田高考状元,并被北京大学录取。一届又一届毕业生走出了十一中的校门,发扬学校优良的传统,带着“进取、虚心、刻苦、创新”的学风,在社会大舞台上施展才华,在各个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其中林文肯、陈祖武、傅祖桂、林玉榜等部、厅级干部23人,处级干部63人,林金明、刘国华、陈凤明等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博士生41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林金明,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国华研究成果突出,多次获得国家级表彰,还有全国优秀企业家林金本、林建肯,福建省优秀企业家刘金树等校友经过艰苦创业成为企业界明星。他们和着时代前进的足音,在各自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奏响一曲曲磅礴的时代凯歌。

厚积薄发 栉风沐雨展新姿
1998年,是学校发展的转折时期。是年5月,学校迁到美丽的仲尼山麓,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面貌焕然一新,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里电脑室、语音室、实验室、科技活动室、多媒体、通用技术、美术、音乐等多功能的专用教室一应俱全;这里每一间教室都安装有“班班通”设备,这里青山为屏,绿树掩映;这里环境优雅,交通便捷;这里文化氛围浓厚,拥有福建省中学示范图书馆,藏书达12万余册;这里信息渠道畅通,“校校通”网络链接最新资讯;这里现代化设备先进,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彻底打破教室、教师、校园的界限,实现局域、城域无界限;这里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爱心的故事,校园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室老师贴心开导为学生解除成长途中的烦恼,仲尼山奖教奖学服务中心帮助着每一位因贫困而面临失学的学子。 2002年区划调整之后,学校社会地位、区位优势日渐凸显。2006年2月,学校被评定为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学校发展踏上了“高速路”,秀屿区委、秀屿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十一中三级达标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写进秀屿区政府工作报告,上下一心,2010年2月,莆田第十一中学承载着埭头半岛将近五十万人的希望,如愿以偿地实现了三级达标梦。 2012年3月,秀屿区委、区政府提出打造教育强区的宏伟计划,正式把十一中的二级达标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争取在2017年实现二级达标。2014年5月, 400m田径运动场破土动工,工程造价213.2184万元,总面积达6400多平方米,运动场的建设为学校的办学条件锦上添花,十一中成为秀屿区第二所拥有400米环形塑胶标准化运动场的学校。 2015年1月5日,十一中成为了莆田一中教育集团成员校,学校成功植入名校管理模式,共享名校教育资源,初中部教师与擢英中学的教师结对,在擢英中学名师引领下,打造精英教学团队,学校派出高中部教师到莆田一中挂教,与莆田一中的老师共同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业务水平迅速提高,两校互动交流频繁,莆田市人大代表、莆田一中校长蔡辉森亲自带领名师外教到十一中送教送培,福建省“特级教师”、副校长邹荔生多次带领“邹荔生”名师工作室成员到校示教并指导课堂教学,不断地把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风格、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入该校,家门口的达标校迈上了新台阶。 2016年2月,食堂改造项目完美收官,能容纳800人同时就餐,实现了“明厨亮灶”,为全校师生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保障;4月份,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多次协商,校园围墙全封闭,彻底解决了管理上的难题;同月,在秀屿区教育局和各级领导部门的鼎力支持下,建筑面积3300多平方米,工程估价600万的教学实验楼顺利开工建设,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造价1000万元的男女生宿舍楼各一栋也即将在下半年开工建设,为二级达标提供硬件保障,为学校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助推力,二级达标条件逐渐成熟。

规范办学 提升内涵树形象
十一中以“培养小康家庭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为己任,坚持科学发展,规范办学的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016年6月,学校被确定为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研究基地校,先行实验新课程,深化课程改革,充分利用省级达标校优势资源,开齐、开足、开好各门省颁课程和特色校本课程,积极探索育人新理念和教学新模式,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做到制度化管理、科学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和人文化管理,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不断提升办学品味,丰富学校的内涵,树立起十一中人的形象。 立德树人,引领社会新风尚。学校每个月举行一次道德讲堂活动,《传递道德力量,做有道德的中学生》、《传承经典力量,引领道德风尚》、《毕业季---畅谈人生理想》等鲜明的主题,倡导师生“在家中为长辈尽孝心,在学校为同伴送关心,在社会为他人献爱心”,奉献社会,提升自己的时代风尚,努力达到“教育一代人,引导两代人,影响三代人”。全体师生唱歌曲、看短片、学模范、诵经典、发善心、作点评,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提升师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四德”建设,引导师生自觉成为道德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营造“崇德尚善”的浓厚氛围。还有那每年举行一次的“十八岁成人仪式”,学生在宣誓呐喊中领悟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文化渗透,细节之处显智慧。徜徉在莆田第十一中学的校园小道上,流连于宿舍楼前的植物园,处处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或墙隅,或拐角,绿树下,楼台前,立之石雕石刻,集古圣先贤之箴言、书法名家之手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那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健举的气势,激励莘莘学子劈波斩浪,奋勇向前,实现理想;“将心比心”、“知恩报恩”、“诚”、“朴”、“真”、“现在是路领着你走,将来是你领着路走。”镌刻着为人处世之理。石之形、书之体、言之理,相得益彰,拙朴和机巧互补,自然和人文相融。目染之,心铭之,力行之。 写字育人,翰墨飘香满校园。在书法熏陶中,感受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体会汉字之绝妙神韵,感悟古人的风骨和法度,书法课程正式走入课堂以来,莆田第十一中学非常重视学生的书法教育,多次邀请市、区书法专家到校开展讲座,安排学校书法老师进修培训,在他们的精心指导下,学生们掌握了如何读帖、如何临摹、如何欣赏、如何从集字创作过渡到自由创作的方法。整个校园书法氛围浓厚,楹联走廊是他们欣赏书法的地方,书法室是他们创作作品的地方,书法社是他们切磋技艺的地方,书法展板是他们收获成果的地方。按、提、运、顿、回、挫,认真体会和回味,静心练气,悠游其中。 科普教育,防震减灾显特色。学校非常注重开展科普教育,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作为办学特色,2009年8月福建省教育厅正式授予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示范校”称号。学校拥有莆田市装备最先进的数字化地下流体前兆综合观测站,能对地震实施24小时不间断检测,学校还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地震救援志愿服务队。为了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目的,学校开辟防震减灾科普走廊,内容丰富,图片美观,文字通俗易懂;地震观测小组自办防震减灾科普简报,普及地震基本知识;林建勋老师自编防震减灾歌谣,句句押韵,朗朗上口。学校经常利用校刊、展板、广播、网站等媒体向广大师生和周边群众宣传防震减灾常识。 还有更多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拔河、篮球等体育赛事与每年春秋两季体育运动推进了阳光体育的进程;摄影、书法、美术、音乐等十多个社团组织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特长;军训、劳动、志愿者行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莘莘学子的生活和生存能力;“班班有歌声”和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真抓实干 提高质量塑品牌
秉承“诚实、真实、朴实”的校训,发扬“刻苦求学、艰苦创业”的十一中精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抓常规管理、抓队伍建设、抓教学研究、抓学科活动,层层抓责任,处处抓落实。 学校扎实开展各种公开教学活动,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校本研修,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加强骨干教师培养,推进“名师工程”,促进教师成长,加强片区交流,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十一中现有教职员工185人,其中,市名师工作室成员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8人,市级骨干教师27人;区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1人,成员3人,区级学科带头人3人,区级骨干教师13人。 虽然沿海海风是凌厉的,条件是艰苦的,但是十一中的老师们能安贫乐教,立德化人,精心备课、撰写教案、课后辅导,早督修、午下班、晚督修,他们把时间留给学生,把工作留给自己。 学校赢得荣誉无数,办学成绩斐然。近两年来,学校荣获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示范校、福建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莆田市文明学校、莆田市一类平安校园、莆田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20多项省、市级称号。仲尼山文学社荣获全国百佳文学社;学校成为莆田市校园文学创作基地校,朱东杭、林清婷获第十一届云里风校园文学奖; 2010年6月陈依妹、吴丽彬、俞忠通三位同学高考综合分依次位居全省第25、46、56名,其中陈依妹同学以620综合分被北京体育大学录取,并获得许阿琼奖学金。2015年6月高考,理工类考生陈智煌同学以655分的优异成绩摘取秀屿区状元。2016年中高考再创辉煌,中考参考人数235人,语数英总分400分以上8人,390分以上18人,最高投档分428分,上一级达标校93人,数量和比率均居秀屿区第一名;高考本科上线比率54.29%,比增15.51%,比秀屿区教育局所下达本科指标超出61人,完成率280%。 十一中人的付出和成就得到上级部门的重视、同行的认可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塑造出品牌,真正成为了沿海的达标名校。 2016年1月21日,莆田市2016届高三毕业班教学和备考工作视导会议在此召开,是年,在莆田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中,学校光荣地承担起展示窗口的任务,学校也成为省级文明小城镇---埭头镇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沿海教育明珠熠熠闪光。

礼贤敬德 凝心聚力续华章
十一中人礼贤敬德,广开言路,虚心听取社会贤达、校友们的建议,也得到了他们的鼎力支持。 2016年4月2日下午,上海三维建设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敬通先生和随行人员,回到母校参观指导, 谢先生一行与校长等行政人员进行了亲切的交谈,详细了解母校六十周年庆典活动筹备工作进展情况,当谢先生得知学校成立仲尼山奖教奖学服务中心时,他认为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孙的好事,让教师教得有激情,让学生学得有奔头,有利于母校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播撒爱心,传递正能量,他愿意尽自己绵薄力,跑好这爱心接力的第一棒,带动更多的校友参与其中。 2016年5月20日上午,福建省财政厅领导、校友林玉榜先生回到母校视察指导,为母校争取到了省财政专项资金补助50万元,给学校的发展带来崭新生机。林先生详细了解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前景规划,他鼓励学校面对激烈的竞争,要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实现“他无我有,他有我优”,要继续精耕细作、励精图治,办沿海人民满意的学校;要凝心聚力谋发展,奋力拼搏促跨越,争取在2017年实现福建省“二级达标高中”。 2016年6月22日,学校收到爱心企业家天宇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谢亚献先生捐赠的46张讲台,价值贰万叁仟元。多年来,谢先生一直关心母校的发展,曾经多次出资赞助学校举办“天宇钨业杯师生作文大赛”,他还资助多名贫困的学生完成他们的学业。 2002届初三(10)班捐赠1.5万元、2005届高三(1)班捐赠办公设备,价值2.3万元、2004届高三(1)班校友捐赠5万元,94届(4)班沈文振、胡伟平捐赠校庆服装,价值6万多元。他们或捐钱、或捐物,或以个人名义、或以集体名义,越来越多的贤达、校友加入支持学校发展的行列,成为了学校发展的坚强后盾。 采访中,记者碰到了一批回校“省亲”的校友,他们无不惊叹十一中的变化之大,发展之迅速,当记者问他们为什么念念不忘母校时,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感情”,正是这一份至真至深的感情,无论身在何方,母校永远是他们心中的牵挂。11月5日是十一中诞辰60周年庆典日,十一中的校友们将齐聚仲尼山麓,共同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