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四届被评为省级“文明村”的常太镇洋边村,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逾万元,跻身山区明星村,新村建设示范村行列。昔日落后的老区村,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洋边村位于东圳水库南岸,是革命老区基点村。解放后,虽然这里也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发展的脚步总比发达地区迟了半拍。即便到了1986年,全村人均收入也只有150多元,是省定贫困村。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唤醒这块贫脊的红土地,穷则思变的洋边人掀起了山地开发,种植枇杷的热潮。村党支部书记郭炳星告诉记者,至目前,全村果园面积达4525余亩,年可创产值约800万元。单水果一项,村民人均收入就不下4000元。枇杷种植已成为村民增产增收的“摇钱树”和“致富果”。 然而水果的市场稳定性不强,而季节性却很强,要想把小康之路越走越宽,总不能“吊”在一果树上。为此,他们便把发展的目光瞄向山外世界。想方设法把富余劳力向城市转移。近年来,该村有500多人在从事美容美发、食品加工和高校食堂承包三大行业,他们的足迹遍布上海、江苏等地。在这支出外经商的庞大队伍中,多的年均可赚上50-60万元,一般的也有8-9万元。 富了的村民还在家乡建起了别墅,目前全村建成的别墅式民房280多幢。村民郭玉章过去一家9个人挤在几间破烂的土房里。后来,通过出外经商和在家种果发家致富,几年前,他的儿子被外地一食品厂聘用当厂长,年薪达40万元,有了钱,他的儿子回家分别盖起了别墅,买了车子。为了方便村民的生活、生产,村里共投资300多万元,开通了洋边至莆田和镇政府的道路,硬化了5条总长7公里的主干村道,并全部安装了路灯,还在道路两旁进行绿化…… 谈及洋边村这些年的沧桑巨变,郭书记表示,除了国家富民政策外,洋边人敢闯荡,互帮互助也是至关重要的。此外,村里还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外出人员参加各种培训,从而有效地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晚报记者 钱碧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