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平稳向好,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大也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做出重大形势判断和战略部署,如何准确理解十九大报告中透露出的经济发展趋势和政策信号?中国下一个十年的经济发展蓝海在哪里,随之而来的投资机会有哪些?未来股市、楼市、汇市走向何方?这些经济大环境的变迁都将影响着每位老百姓的个人际遇,成为了我们的关切。 近日,证券时报专家委员会2017年中国资本市场秋季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产学研各界的十余名专家就十九大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和改革方向发表真知灼见。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博导马晓河表示,今后几年,中国要实现中国梦第一个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经济健康成长有四个问题要考虑: 第一个,在稳定投资增长中怎么能让民间投资涨上来。 第二个,在扩大有效需求中怎么能让居民消费涨上来。 第三个,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怎么能让新兴产业涨上来。 最后一个,是在稳中向好中怎么能让金融风险降下来。 马晓河认为,下一步宏观政策的要点是宏观调控目标,在需求方面,对投资要控规模,调结构,提效率,对消费要挖潜力,扩规模,促升级;对供给方面主要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动力,重点是逐步从做减法转向做加法,支持传统产业改造,鼓励新动能成长。为此,财政政策要适当积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向民生倾斜,向新动能成长倾斜;货币政策要求稳,既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要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具体政策应继续简政放权、降税减费、国企改革、支持创新。三去一降一补会继续,新动能会继续支持培育。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认为,工业品价格变动对于企业景气的影响,事实上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企业景气上升的同时,会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利影响: 一是作为上游产业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会对下游产业形成成本上升的压力。二是动摇去产能的决心。三是短期价格过快上涨可能会增加投机性库存囤积需求,加剧未来价格波动可能性。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李迅雷认为,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崭新的提法就是要解决当前及今后的核心问题,“不平衡”是居民收入不平衡、城乡差距、地区之间的差距;“不充分”是供给和需求之间匹配不充分,这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原因。 同时,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式,就要从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变为经济的高质量,目前,中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因此,2018年经济改革和经济转型所带来的机遇非常明显,特别是国企改革、金融去杠杆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将给明年中国经济转型带来多重机遇。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表示,根据十九大报告对财税体制改革提出的部署安排,预计下一步我国的财税体制改革进程会加快,且财税改革是有时间点的,现代财政制度应该在2020年能够建立雏形。而税收制度改革是财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可以预期,房地产税和个人所得税的改革进程在未来三年可能会加快。 高培勇表示,往前看,财税改革是有时间点的,按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现代财政制度应该到2020年能够建立雏形。瞄准2020年,在今后三年时间之内,从总体上可作出以下判断:一是财税体制改革进程肯定要加快。二是财税体制改革的理念思想战略肯定会有大的调整。 针对改革的具体举措,高培勇认为主要有三个重点方面: 第一,央地财政关系会重点推进,而且方向很明确,就是“权责明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围绕这三个方面会把央地财政关系摆到相对以往更加优先的位置; 第二,预算改革当前更加强调“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问题。起码应该建立四个预算管理标准、四本预算监督和约束标准,关键是“全面绩效管理”。 第三,税收制度改革,既然重点放在健全地方税体系上,仔细分析一下,能够进入到地方体系的税种,显然第一是房地产税,第二就是个人所得税改革。由此可以预期,这两个方面的改革进程,也有可能加快。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陈道富认为,金融要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就是要顺畅实体-金融循环,关键是要提高金融价格发现的准确性和效率。资源配置是影响金融服务实体效率的主要方面,金融在特定资源配置要求下的实施效率则是影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重要方面,因此,金融也需要供给侧改革来提高其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范剑平对此认为,高质量增长作为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础,首先要严把货币供应闸门,排除各方面对货币政策决策的干扰,坚持货币政策独立性。 范剑平呼吁,用高质量增长作为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础,首先要严把货币供应闸门,排除各方面对货币政策决策的干扰,坚持货币政策独立性。货币政策主要针对整体经济和总量问题,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物价水平基本稳定,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在处理僵尸企业过程中必然会有方方面面的压力,货币政策必须要顶住压力才能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嘉实基金董事总经理、首席投资官邵健认为,资本市场向来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同时也是实体经济的助推器,未来中国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补短板有望与资本市场形成良性互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资本市场对先进制造业领域的产业升级助力明显,未来资本市场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制造业升级提供重要支持: (1)充分发挥股权融资作用,支持成熟制造业企业在主板上市,推进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先进制造业企业在中小创和新三板上市;(2)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鼓励种子基金等各类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人等创业投资主体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创新型制造业企业的支持力度;(3)支持制造业企业发行债券融资,支持制造业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永续票据、定向工具等直接融资工具;(4)支持制造业领域资产证券化,鼓励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大力推进高端技术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节能及新能源装备等制造业融资租赁债权资产证券化,以更好服务企业技术升级改造。 其次,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补短板的顺利推进和实施必将极大地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并带来总量和结构性的机会。一方面,补短板政策的不断出台有望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相关领域,产业升级发展理念的转变有望提升整体市场的投资热情;另一方面,这些代表不同先进制造业和产业升级方向、遍及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企业的引入,将极大丰富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种类和质地,从而满足不同风格偏好的资金的投资需求。 最后,产业升级必将带来巨大投资机会:建议重点关注符合制造业进口替代和技术升级两大方向的产业及龙头公司,同时积极关注半导体、新材料、下一代互联网与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生命技术、新能源、军工、以及消费升级等发展方向。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首席长期利率专家、原中国人保资产首席经济学家王家春表示,比较坚挺的股市可以粗略分为三个阵营: 一是宏观基本面很糟,靠肆意印钞支撑起来的“奇葩”牛市,如委内瑞拉、阿根廷、土耳其等国;二是没有加入欧元体系、宏观基本面相对稳健的北欧国家,如丹麦、瑞典、挪威,其股市累计涨幅分别高达107%、55%、50%;三是“超低利率”和第四次科技革命“双轮驱动”的牛市,美国、德国和日本股市属于此类。 王家春表示,各国股市强弱与宏观基本面好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某些央行印钞不受约束的国家,甚至出现了宏观基本面很糟但股市很牛的“奇葩”局面。 概括而言,前述过去10年间全球“三类牛市”并存的格局,未来仍将存在;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充当“领头羊”的国家,其股市在“科技革命”和“超低利率”两大因素的支撑下,牛市仍将续演,直至未来某时形成下一个泡沫大顶;由于债务体系已经严重“庞氏化”的国家非常之多,未来还有更多的国家在内外货币政策上步委内瑞拉和阿根廷的后尘,进而导致更多的“奇葩”牛市。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管涛表示,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止跌回升,尤其是6月份以后加速升值,被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对我国出口增长形成拖累。然而,基于可获得的数据和事实的分析表明,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出口行业的影响主要不是国际竞争力的冲击,而是财务管理能力的挑战。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认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有一个传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六十条”改革举措,最核心、最浓缩的认识是提出了现代国家治理,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现代化经济体系,一定要坚持现代治理这一最浓缩的核心概念。 “‘六十条’后面跟着反复强调的现代市场体系,十九大进一步扩展为整个经济体系概念,但基调仍然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体系,同时还要求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这就必然要进一步引到非常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应于供给侧掌握的新认识框架,即探讨怎么样‘守正出奇’。”贾康说。 在他看来,“守正”是说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遵循、顺应、乃至敬畏市场力量和市场规律,但“出奇”是说我们不可能简单照搬其他市场经济体的经验和我们以前探索市场经济的初步经验,而必须在创新开拓中寻求出奇制胜。“我们可以最简洁地强调‘有效市场’后面要加上‘有为和有限’的政府,即政府怎么样施行理性的、成功的供给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