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孔子的民主思想从何而来?
【发布日期:2011-09-12】 【来源:】 【阅读:次】【作者:林劲松】
    据《论语》的《颜渊》篇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在这里,孔子的话称得上是入木三分,指出了齐国必须吸取的历史教训。在历史上,齐桓公曾经一度称霸诸侯,但是管仲死后,他的霸业却因身边臣不臣、子不子这一可悲局面的出现而断送了,并给本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史记》说:“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齐太公世家》)这真是骇人听闻!所以,从民众的角度看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老百姓对国家政权机关人员的起码要求。只要他们像个样,有所作为,那么人民大众就会谢天谢地了。
    又据《论语》的《述而》篇记载,面对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孔子忧心忡忡,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大意是说,许多人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究,听到了义不能去学去做,不正之风不能改变,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究其原因,是因为“食肉者鄙”,他们只知争权夺利,勾心斗角,醉生梦死,却不会像孔子等普通老百姓那样关心国家这些大事。这是因为“德之不修”,势必缺德,一个社会一旦缺德,那就会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学之不讲”,等于不学无术,学了也没有用处;“闻义不能徙”,缺乏正义感,走歪门邪道的就会日益增多;“不善不能改”,也就是缺乏正气,执迷不悟,顽固不化。一个国家,要是长期以来存在缺德、不学无术、缺乏正义感、缺乏正气,那么这个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发展就会半涂而废,由强国变成弱国,直至走向灭亡,被他国所兼并,春秋时代许多血淋淋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所以,作为一个国民,孔子是那么关心这些国家大事的。与此同时,他还重视和学生谈心,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一一说给他们听,期望他们将来任职时能注意这些国家大事。
    在《论语》里,像上面两例这样的民主思想,那真是比比皆是,无不说出了广大民众的心里话。所以,换一种思维,从普通老百姓的角度去考察,我们就会觉得孔子的民主思想实实在在令人赞叹。
    那么,孔子的民主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首先,孔子的民主思想来源于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孔子虽然在鲁国曾经做过官,但是那时还没有实行“干部终身做”,官民界限俨然。例如鲁定公时,孔子被重用,“摄相事”,但是后来却因为不满鲁王当政而离开了鲁国,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这说明辞官后的孔子又回到民众行列之中,他需要依靠自己教学收入养家糊口,否则那就会惶惶不可终日。官和民各有各的主体意识,孔子的民主思想标志了他为民时的主体意识,即民有自己的主张和作为。个人的主张一旦被许多人所接受,就会合成一股改天换地的强大力量。所以,自从国家形成之后,只要有民众,就有民论,七嘴八舌,各有各的看法和主张,其中有些还被官府所采纳。民主就是老百姓说的话,做的事;坚持民主就是让民众说自己的话,办自己的事。所以,民主不是官教育民,而是民教育官,民教育君主,民教育民。孔子的实践说明,在公元前五六世纪,中国有个拿自己的学识去为人民服务的知识分子,而且还能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在这里值得指出的是,据《史记》等历史记载,孔子当政时依法治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邻国如齐国感到不安,这是顺民意、得民心的结果。但是,他却做过错事,把不同政治观点的少正卯给杀了,这说明当政时孔子还缺乏这方面民主思想,只有辞官就教以后,孔子的民主思想才日益多了,直至大放光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他的许多独到见解。
    其次,大变革年代需要大民主。倾听民众呼声,采纳来自民间的合理化建议,成了春秋时期中国政治的特色。春秋后期的孔夫子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勤奋好学,学而不厌,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民主思想。孔子有学生三千,贤人七十二,有的还是“王者师”,说明孔子对学生进行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教育受到了社会的欢迎;学以致用,社会需要大量接受过民主思想启蒙教育的人任职。所以,孔子拥有那么多学生,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圣之时”对民主思想教育的需求。这就是说,大变革年代不是让孔子到处碰壁,而是恰恰相反,让他扬长避短,在教育战线上大有作为,越活越年轻。所以,换一种思维,从民办教育的角度去考察孔子,孔子称得上是那时中国的一代风流人物。他甚至可以走出家园,率领学生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主张,而鲁定公等人却没有派人跟踪、追击,或乱扣上叛国等罪名。他活得就是这样自由自在,令许多现代人不可思议!孔子是如此,其他人创办私学者也是如此,诸子百家粉墨登场,在神州大地上尽情表演。这说明,研究孔子的思想,要紧紧结合大变革年代需要大民主这一国情,切切不可本末倒置,对时代背景一团漆黑,从而导致误读孔子。只有加大这方面研究力度,我们才能对大变革年代有清晰的认识。
    其三,孔子创办民办学校,长期的教学实践不断丰富了他的教学民主等思想。而且,他的强项是历史教学。《庄子》的《天运》篇:“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在这里,庄子笔下的孔子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六经,但是在老子看来,孔子所说的六经却是“先王之陈迹也”,即六经皆史而已。《论语》、《礼记》记载的是孔子和自己学生治学的体会,所以其间有些还是属于孔子创造和发明的,例如他的三大政“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孔子治六经不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司马迁在《史记》的《孔子世家》中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在这里,“六艺”即六经;“布衣”即平民。在那时,之所以平民的观点会代代相传,是因为大变革年代需要大民主,听听平民的声音,按照孔子的民主思想去做,万无一失。这是孔子的另一个“圣之时”。
    综上所述,孔子的民主思想来源自三个方面,一,来自民的主体意识;二,来自勤奋好学,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民主思想;三,教学相长,长期的教学实践不断丰富了孔子的教学民主等思想。
    孔子的民主思想得到后人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到明朝中期,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的一个经济大国,世界各地白银源源不断流入我国,为中国人民反对东西方海盗的长期斗争提供了雄厚的的经济基础。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发展成为世界首富,黄金和白银拥有量均居世界首位,这就注定了中西百年战争中国必胜而西方侵略者必败的命运!所以,研究文化史,一定要懂得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切切不可一团漆黑,从而导致想当然胡说八道。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