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木兰溪
夕阳无限好
【发布日期:2011-09-28】 【来源:】 【阅读:次】【作者:郑清为】
    “昔别是何处,相逢皆老头”。离乡数十个春秋了,回到久别的故里,当年一起玩土、玩沙、玩“捉迷藏”戏嬉的童年小伙伴,如今相逢,竟然一个个白发苍苍了,男的成了“老叔公”,女的唤称“老婶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家首先疑惑中怕认错了人,迟疑良久,才一声惊叫:“你是某某,是么?”有的还自责地说:“都怪自己眼睛老花了,怎么连你也认不出来了!”自责之后又说:“如果你还像当年年轻时的样子,那就好认了!”老人见老人,老话说不尽,岁月无情摧人老的感叹,成了见面时的第一个内容!
    人老了,且喜大家都还健康,欣逢太平盛世,儿孙们争气,许多人家劳动致富,新式楼房取代老化旧居,电视、电扇、电饭煲各种家用电器走进农家,外出车辆代步,不愁衣食,只愁脑筋跟不上社会发展,老人也和青年人一样时髦新潮起来,“老叔公”西装革履,“老婶妈”花衫花裙,自诩为“新一代老人”的老人们,谁不希望多活几年,享受时代阳光的赏赐,过足幸福的日子。
    家乡的老人:人多面广,有离退休的国家干部、职工,有年老引退的乡村干部,有各行各业离岗回乡的老员工,更多的是刚从田间“退休”不再是农业“劳力”的老农民。这些老人相聚在一起,话就多了,新闻也多,国内国外,村内村外,家内家外,家事国事天下事无事不谈,乡情友情亲情无“情”不说,三言两语,不拘形式,海阔天空,畅所欲言。略有文化者,讲述书报上各种讯息,国际时事,中央、省(市)新闻联播,尤其是台海两岸新闻最受关心;善于“讲古”的人,讲历史小说,民间故事,讲古今侦破案件,讲电视剧精彩节目,丰富的内容配合生动的语言手势,备受欢迎。评论最热烈的是近几日来本村或邻村庙会“莆仙戏”演出《新亭泪》《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包拯怒斩陈世美》等戏曲,虽然有的老戏已看过几十场,大家仍是津津有味地评讲戏中人物、故事情节和生旦净丑表演动作、唱腔以至服装布景、台前台后乐器演奏,无所不谈,各抒己见,讲至高潮兴起,时而啧喷称赞,时而哄哄大笑,时而愤愤不平,大骂“胡知府”“陈世美”这样的坏人应该斩尽杀绝,这世界上为什么不多出几个包青天?当然,平时聚谈的内容还更为广泛,当今生活中的新闻尤多,比如:近日来村事、农时、播种、收成、计生、建房、水电收费,村里又来了什么驻村干部,哪家婆媳妯娌团结,儿女孝顺,夫妻和睦,哪家子女考上大学,哪位海外同胞回乡省亲祭祖,哪户的亲戚朋友经商办厂发迹……真是消息多多,传播快快,早上的新闻不过午,午后的新闻不过夜,老人们或多或少成了自觉或不自觉的村里义务“广播员”。因为,老人晚年安闲,经常聚会在“老人之家”的老年活动室,聚会在有“新闻中心”之称的桥头理发店,聚会在号称有“小广播站”的食杂百货铺门口。在一般人看来,这些地方是“听新闻”的场所,但在有心人的眼里,从这些地方却可以听见百姓心底的声音,是一处难得的观测人心民情和干群关系的晴雨表!
    家乡的干部意识到老年工作的重要性,视老人为国家宝贵财富,把老年活动列入议事日程,经常深入老年人聚会地点,与老人座谈交心,听取意见建议,紧紧把老人团结在村委会周围,为村里各项工作出谋献策。有一批原来当过村干部和回乡的退休人员,成了村老协会骨干力量,应聘担任村部的领导“顾问”,村里计生、建房、修桥、铺路、开渠、筑坝、植树、造林等许多公益工程,老人成了不可缺少的“参谋”,哪里有工作,有难题,有“民事纠纷,”哪里就有老人的身影。他们年老心不老,干起工作仍是当年的劲头,有始有终,不讲价钱,虽然雪花浸鬓,银须飘胸,凭着年老资深,德高望重,群众最信得过。村人说:他们是参加土改的干部,毛泽东时代的人,几十年实践证明过的好人!的确,老人的言行一致,凡事不忘本,不忘他们是旧社会苦海里泡出来的,“忆苦思甜”老办法仍然是他们教育子女的日常“课本”,希望儿孙珍惜如今的好日子,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热爱自己的国家,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每年征兵时,老人争着鼓励自己的儿孙报名参军报国,公送孙,父送子,妻送夫,兄送弟等动人事迹,时时传为佳话。有时,村里筹建水泥村道,修建露天戏台或启动“希望工程”,他们不惜把自己有限的“退休金”挤一点,把养鸡生蛋的钱,捐献给公益事业和“特困生”,以表老人的一片爱心。每逢节日,最受人们欢迎的是那一支“老人十音队”,十多位“老乐手”带上二胡、三弦、短笛、八角琴等乐器联合演奏,凡村里庙会、游灯、春游、婚寿庆典,一齐赴会,走街串巷,吹奏演唱,悠悠歌声,时时给村里添增无限的欢乐气氛。其实,老人也和孩子一样,喜欢热闹,许多节日欢庆的人群里,少不了有经验的老人担任‘长老”,充任“司仪”,义务打扮自己喜欢的角色,一些在外当‘官”的退休回乡干部,与群众打成一片,村人也直呼名字,正如明代户部尚书郑纪所言“相谓不称宫,序坐唯齿列”,深受好评。
    老人,他们过去勤劳一生,做了许多好事,如今仍孜孜不倦为家乡奉献余热,能不受到后人的尊敬么?老人,是“后生仔”一部可读的书!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