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木兰溪
冬至
【发布日期:2012-01-11】 【来源:】 【阅读:次】【作者:沙尘】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窗外的鞭炮声断断续续地响着,年年冬至,今又冬至。冬至夜,是一年中最漫长的一个夜晚,过了这个夜晚,在不知不觉中,就逐渐开始昼长夜短了。这些年,每到冬至夜,一家人围着桌子搓完“圆子”后,进入卧室,仰靠在椅背上,望着窗外沉沉的长夜,我总会产生很多联想,特别是白居易的“邯郸冬至”。短短的四句,意境凄清、萧索,透出一种旅人的浓浓的难以释怀的孤寂、忧郁,以及对“家”的思念和深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可谓异曲同工,道出了逢年过节时人在旅途的一种普遍心态、情感。九月九日重阳节,时入深秋,春感秋悲,正是人易发时空寂寥、联想绵绵的时节;冬至夜,岁入寒冬,更深夜长,亦容易触动心灵深处情感的一角,旧的一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更何况置身旅途,与家人天各一方。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不知道是因为生理上的原因,还是因为心理上的积淀,每陷入某种时空时,总很容易怀旧,少年时代的天真浪漫、充满幻想,青年时代的理想信念、一腔壮志,一幕幕,一桩桩,不因年华渐去而淡然,反而越来越清晰,让人时而怀恋、时而动情、时而长思、时而幽沉、时而遗憾、时而伤感。少年时代是很盼冬至的,一则因为过节的热闹,一则因为能吃上“圆子”。在今天看来,各种各样的“圆子”,黑芝麻馅、花生馅等等,品种繁多,感觉很平常,没有多少人很把它当一回事,可在我们的少儿时代,盼冬至早晨吃“圆子”,却是望眼欲穿,“爱吃圆子汤天不光”。那些长长的冬至夜,窗外霜风呼呼,寒意浓浓,然而越是寒冷,一家人聚在饭桌旁,说着笑着,越感到一种别具意味的暖意。饭桌中央放着笸箩,笸箩中间摆着一扎方方的漆成血红色的竹筷、两排姜、一盘桔子、一块板糖,一家人围在一起说说笑笑、开开心心地搓“圆子”。父亲还总能用糯米团捏小狗、元宝,以及那是个什么年,比如牛年、虎年他就捏牛、虎什么的。那真是个饥饿的、“嘴巴淡出鸟来”的年月,有一回搓完“圆子”,父亲若有所思地望了望窗外的沉沉的暗夜,又望了望笸箩中的一排排雪白齐整的“圆子”,说:“一年中今夜夜最长,离天亮还长呢,就先放一些一个人吃几圆吧。”
  我们几个小孩子自然是欢呼雀跃。
  真是“爱吃圆子汤天不光”。
  这句莆田俗语还真不知道是从什么年代开始传承下来的,也许有几百年上千年吧?这说明在过去的年代,莆田人一直都很穷。然而到了今天,80后、90后,想必对这句俗语都很陌生吧?鸡鸭鱼肉在这一代人的心目中都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何况区区的“圆子”。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从浓厚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中成长起来的,对传统的东西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眷恋和深情。曾经的老巷胡同、高门大院、门楣上悬挂的透着岁月苍桑的牌匾、深深的庭院、埕头上的方砖、绿苔、木芙蓉、厅堂的燕巢、天井……无不折射出一股浓浓的传统文化与鲜明的四季轮回。旧城的改造,水泥森林的遍地崛起,传统的东西,包括逢年过节,都已经淡去了往日的那种人文、人情味。老巷胡同、深宅大院的年月,逢年过节,左邻右舍、前屋后院,老人进孩子出,年青人的欢声笑语,确确实实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远亲不如近邻,是人生的一大愉悦。大年三十、初一早,上厅下厅,聚集着老幼青壮,当家的,互相叙说着一年中最难忘的艰辛与欢乐;孩童们,提着纸叠的小灯笼,奔跑着、嬉戏着。八月中秋,吃过团圆饭,几乎所有的人都习惯性地去了后门大埕院,住在埕院边的那户人家总是热情地搬出竹床凳、大小椅子,招呼着。天上一片淡青色,一轮明月洒下静静的银光,不含尘埃的清爽的秋风从四面八方轻轻地吹来。一切艰辛在这个特别的时光中似乎都不存在了,大家的心情都特别的好,大人们谈着高兴的事,说着与月光有关的故事,小孩子唱着与月光有关的歌谣。一个多么纯净、美好、富有人情味、生活情趣的夜晚!尽管那个年月的物质生活水准与现在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但一大院子邻里聚集在秋月下心无旁骛说笑的那种感觉,恐怕是再也难以找回来了。
  现在的过年、中秋,只是一家一户圈囿在各自封闭的套房中,所谓的左邻右舍,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位置关系而已,开门关门之声相闻,终年不相往来,节日的氛围枯燥了、冰冷了。
  近些年来,出现了一种所谓的时尚,除夕、中秋之夜,一家人上酒家饭店,说是什么图个方便。从表面上来看,固然是方便了,不必上菜市场买鸡鸭鱼肉,不必杀鸡剖鱼洗菜又炖又炒,但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那种浓浓的户户笙歌、家家团圆、那种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家”的过年过节的氛围呢?上酒家饭店,那和常日又有什么区别呢?为了除夕夜、中秋团圆而上菜市场,然后一家人杀鸡剖鱼洗菜又炖又炒,忙是忙,但忙中所包含的深厚内蕴,岂是在酒家饭店所能体味到的?上酒家饭店,那是一般日子的行事,不包含任何的传统文化气息。
  时代在变,人们的观念在变,有一句时髦的话,叫做“与时俱进”。世上的事大都不是绝对的,与时俱进也一样,无论到什么时候,对我们这一代人而言,在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上,尤其是除夕、中秋之夜,我想我们是绝然不会“与时俱进”的,去什么酒家饭店,我们会永远守望在传统的家中,过着传统的节日,一家人其乐融融。如果真有一天,所有的人除夕、中秋都去了酒家饭店,我真无法想象,那是应该高兴还是应该悲哀?
  那年月,冬至、除夕前几天,家家开始浸糯米、黄豆,然后在后门大埕头排队舂米、磨豆腐,心无芥蒂地说笑着,融着一种现在很难感受到的邻里随意、亲和。凌晨躺在被窝中,听着隐隐约约的磨豆腐的依喔声、舂米的嗵嗵声,我们这些小孩子总是特别的兴奋。那种声音、意境、感觉已经远去了,如果除夕、中秋再上酒家饭店,那年节还剩下什么呢?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