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南方沿海一带的生活现状,我们下意识地会认为,宁夏特别是西海固这一带显得落后。比较直观的一点就是南方人的生活节奏快,而这里显得很缓慢。没有那么强的时间观念、慢悠悠的生活习性、很不发达的娱乐业、不那么讲究的吃喝拉撒睡,跟大都市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我经常看到下午太阳下的沿街马路上,总有一堆堆的回民在扎堆下棋,一群的灰布蓝衫白帽子,下到太阳落山,楚汉言和。 “生活越精致,思想越贫瘠。”细想起来,其实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不着急、有信仰、粗茶淡饭,有太阳晒就内心安然,天气恶劣时就人畜归巢青菜小酒,简单的生活,很少的欲望,坚定的信仰,这是很多人渴望回归的生活。很奇怪这里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不适宜人居的地方”,而他们的生活习性却又出奇地好;我的理解是这里水质不宜饮用而又冬季严酷漫长是最主要的原因。只是,很难说正是对自然的服膺而养成他们这种带着自然本真的生活习性。在物质条件日益改善的今天,我不知道,他们世代相沿的生活也在一点点发生着改变,会变得欲望增强信仰淡化吗?但愿不会。 今天在等车的时候和一个回族妇女聊了一会儿,对这里生活的慢又加深了认识。本来说三点半会有车,到四点还是没有,问那妇女她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没关系,四点没车的话,五点肯定有车。”我对同行的说:“怎样,没脾气了吧。”我跟她聊起了回族的节日、家里的收入、古兰经、生活习惯等等,我们用各自都听得不太懂的话边聊边猜,很有意思。说到这里习惯吃的牛羊鸡肉,我随口问了一下说为什么不吃马肉?她答的很经典,说马肉“不清真”。想来西夏是尚马的民族(马在这里是大姓,还有杨,其实就是“羊”跟王姓),对马的感情应该也是介乎兄弟之情吧!她说“不清真”三个字让人又意外又合理。她还拿着手上整个向日葵的仔请我们吃,生的,我尝了一下,不太习惯就回谢了。 我注意到路旁一个回族老人一直蹲在路边很久,在这里,很多这样的场面:一个老人,白色的回族帽,低矮的土坯房,路旁的垂柳,远处绵延不断的山,半山腰的牛羊或是驴,一幅西夏乡村景象,尤其是那顶白帽在阳光下既耀眼又肃穆。 每周五,是回族人的“主麻日”,晚上远远地听见远处清真寺传来的诵经声,记得佛教的诵经仪式中常有木鱼、锣鼓之类的乐器声,回人的诵经听起来是以人声的诵读为主。同行的老师说今天课堂上差点就举了猪的例子,还好终于没说出来。这是回人最大的忌讳,我们都注意恪守着。其实回教还有禁烟酒的教规,这在今天回人中已经不那么严格了,开的士的年轻回人说这早就变了。我在学校的一块地板上也看到有学生写着骂人是“猪”的话,想来这一代的学生们虽然也保留着前人的许多习惯,却未必了解其中缘由和蕴含的宗教意图。不知道回教中不变的教规还保留多少,像今晚吟唱般的诵经在西吉的天空回响着,世界安详,回人肃穆。 周末去了一趟固原市,当天就回来了,同行的人说了一个很典型的话,就是“没什么好逛的,每个城市都差不多。”想来也是,这个时代不但每个城市差不多,就是每个城市的每条街道也都差不多。这里就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了:我们到这么远的地方来是为什么?难道仅仅为了获取一种谈资?还是只能获取一个“都差不多”的印象?记得那年和朝华聊到,一个人如果本身是个垃圾,那么他就是走遍全世界,还是一堆垃圾。那么,即使你渴望在远行中获取,那该获取的是什么?远行如果不是为了在另一个方向反视自身已有的存在,那么远行有何意义?他人的生活能否见证我们生活的缺失么?或许,我们要在缓慢的生计中校正原有生活的面貌。在远方,就是要在他人的身上发现另一个自我;归根结底,就是用另外的生活来理解自己。一直以来,我们都太急了,整个生活都处在走马观花的情境中;我们也急着把自己变得和很多人一样。不一样的生活,太难也太费劲。这也是我们整个文化的趋向,大一统的面貌,少有异议,也别问意义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