噼里啪啦燃完除夕的烟火,欢欢喜喜品过新年的大餐,热热闹闹的中国春节把欢乐凝聚,把喜庆蔓延。元宵节,给新年划上完满的句号,也寄寓着人们内心的幸福,寄托着蛇年的新希望。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把古代元宵佳节摇晃出声色光影的浪漫,而今车水马龙的时代,我们周围是如何"闹"着元宵,又寄出怎样的祝福呢?本期生活视角带读者走街串巷,尽览兴化人欢喜闹元宵的盛况! --题记
春节的尾声,因为正月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而充满着响亮的声音、浓烈的味道、绚烂的视觉。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一元复始,大地回春,在莆田,元宵节的热闹程度甚比春节, 从大年初六到正月廿九,各地陆陆续续都举行了极富特色的庆祝佳节的民俗活动,且看--
锣鼓喧天,一路行傩祈神 代表:莆田城区
上周日凌晨2点,家住新季路的小林被一阵爆竹声闹醒,原来是城区的行傩(nuò)队伍行至该路段。作为外地媳妇,小林赶忙起床参与进这一盛况中。据悉,莆仙城区元宵节以大型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辅以里社行傩。今年2月24日元宵夜,城区各处烟火怒放,鞭炮彻响,好不热闹!在几天的元宵期中,行傩队锣鼓喧天,乐声悠扬,穿街走巷,把欢乐送给群众。 当晚,小林参与的行傩队中,巡游队伍最前的是几个扛大锣的人鸣锣开道,锣手后面是一队扛着金黄大旗的队伍,而后依序有腰鼓队、唢呐队、鼓手、“妈”的銮驾、镲队,整个巡游队伍将近百余人,而这里的“行傩”意即神所走的沿途路线。小林看到,巡游队伍路过的地方,周边群众住户都燃烛焚香、放鞭炮、烧柴草、化“贡银”,有的人家还燃放起绚烂的烟火以祈求全家全年平安如意,这就是莆田当地特色的“接行傩”风俗。 队伍的核心是一尊銮驾,上面端坐着人们燃烛焚香祝祷的神像,称为“妈”的銮驾。一顶金色华盖下金碧辉煌的銮驾周围,前有穿戏服化浓妆的“状元”、“榜眼”、“探花”,后有一黄一白两个小姐撑金扇,神像“妈”身着凤袍,头戴珍珠玉凤冠,面容安详。行傩队中中青年男子身着藏蓝色斜襟长袍,头带插花帽,手持枝条寓扫街;女的则是身穿红衣红裤,头插朱花,时而交叠,时而穿插,节奏渐变,十分喜庆。在开阔的广场,搭好的戏台班子下午就开始唱戏了,通常会唱至深夜甚至是彻夜。 根据这一风俗,莆田延伸出一种元宵的特色点心--“行傩仔”。有用糯米粉搓实心和用糖作馅的两种,将它切成块状,这些汤丸糖果,象征着全家团团圆圆,日子过得甜甜蜜蜜,幸福美满。喜欢吃甜食的小林表示一定要好好品尝下这道风味独特“行傩仔”。
摆棕桥、跳火,跳出兴旺年 代表:涵江区
已经迁居市区居住10年的陈先生,每到元宵节,必然要回涵江梧塘老家,观看“跳棕轿、跳火”的特色民俗活动。“跳棕轿”即“棕轿舞”,是莆田一种特有的民俗舞蹈,在莆田各村镇广泛开展。每对舞蹈者各抬一架高不到1米、宽30多厘米的竹制或木制四人小轿,排成好长的队伍在广场,沿街或庭院大坪上进行,表演时街、场院,燃起篝火,一队年轻力壮的男性表演者身着各色统一服装腰扎布带,个个英姿焕发,抬着棕轿、踏着节奏,绕着篝火游舞,人们一个接一个窜过火堆形成“8”字形穿梭跳跃。周而复始,直到火熄而止,以祈盼新的一年更加红红火火。 在涵江还有塘北、萩芦崇圣宫的圈灯,保尾的烛山,下徐的古董展,楼下的百花果,延宁的蔗塔,鲤江庙的斋菜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元宵活动。“洋尾跑廿六”是涵江洋尾村传统的元宵节庆习俗,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据涵江区村民委员会黄向阳介绍,自正月廿五起戏宴三天,开筵设醮祭祀,廿六当天由舞龙、车鼓、十音八乐、彩旗、马队等踩街活动伴随灵镇官杨公太师、鲁部大神巡游镜内,共祈福祉,寓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其中,神童采花尤为特别:十多岁的孩童在脸上画上粉面、穿上古装,扮饰成传统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中的历史人物,颈挂银锁,骑马游乡。骑马踏灾祈平安的洋尾“跑二六”元宵民俗活动表达了人们驱邪消灾保平安的良好祝愿,也是元宵活动的精彩谢幕。
“闻名遐迩”的元宵大游灯 代表:枫亭镇
“正月里来闹元宵,家家户户挂红灯。”与福州盛大辉煌的灯会嘉年华所不同的是,元宵节期间,莆仙地区不仅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许多村镇还举行彩灯大游行,俗称为“大游灯”。在日益繁华的仙游县枫亭小镇上,我们会发现有那么一条老街,古老的建筑群落里藏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檀香之气。枫亭镇上的人民对于元宵的寓意看得很重,所以无论生意多么繁忙,镇上的人们是必然要回到家里参与这一“游灯”盛会的。 “游灯”盛会主要是通透明亮的各种大型移动灯盏,打头阵的花鼓队轻易即可点燃人们节日的激情。紧随其后的便是真正的主角--“妈祖像”、“菩萨金身”等,祥瑞布置的别致花车穿插其中,欢腾不停的腰鼓队已经迫不及待地映入眼帘,更有镇上群众自发组织的乐团、儿童宫灯群等。 据枫亭镇历史文化研究会陈宗棋老师介绍,枫亭元宵游灯不同于各地的灯节,它的主要特色在于流动。游灯的灯艺制作,把古代宫廷的廊灯,巧妙地创作成便于运行走动的蜈蚣灯,把火树银花的夜景制作成可以撑持的松树灯、宝伞灯;把杂技表演艺术融入了用人抬杠、拉运的彩架上,形成了灯艺精品与民俗文化活动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特色。在灯艺创作上,既有宫廷廊灯式的蜈蚣灯、宝伞灯,又有民间特色的菜头灯、水族灯、花篮灯、松树灯。有以历史传奇故事塑形的“百戏彩架”,也有现代光电装饰的各种彩车。 在整个大游灯行进中,不仅有民间灯艺、民间曲艺,历史文化的呈现,更有莆仙独有的十音八音、民间舞蹈、戏剧和杂技表演等充满地域特色的各类艺术,并以流动的形式来体现,年年元宵,代代传承。
“小打小闹”的自家元宵 代表:榜头镇
作为仙游第一人口大镇、经济重镇、历史名镇,榜头镇对于供奉妈祖、神佛、菩萨的宫、庙都有着别样的敬意。而榜头镇的元宵节虽然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但是团结着各处奔走游散榜头人的心,以宫、庙为单位的、前后为期五天左右的“游神”、“游灯”,虽然规模不是特别大,但是每年各村上的每家每户都能够有一份子参与到“游神”或者“游灯”中。而且每次神明出游当天晚上,神明并没有直接回到宫、庙中,而是暂留宿在某户人家家里,当然“神明留宿”的规矩更是严格慎重的。尽管如此,榜头镇居民对于此例仍是趋之若鹜,奈何“神明留宿”是按照一定的排序年年轮流,而不重复,从而也公正公平。 “神明留宿”的人家无不张灯结彩、兴高采烈。记者对榜头镇上的神明开路锣特别印象深刻,声音历久仍环绕耳际,穿透力极强,当地的村民告诉记者:“此锣开路,去年阴雨连绵,锣声一响立时天空渐渐放晴。”舞龙舞狮的队伍活灵活现毫不输给枫亭镇的“游灯”队伍,再次便是白马列阵,白马配彩旗的队伍得高昂着头方能见着,有些别样的味道。 榜头镇上神宫、庙宇甚多,但是众神皆有神灵,自然卜算出来的日子以及路径都不互相冲突,更延长了热闹。自家闹元宵便显得随意许多,虽然统一着装,但是并不见带戏妆的打扮,只图一个“闹”字。
“串村连乡”的互动元宵 代表:郊尾镇
元宵节是郊尾镇传统的节日之一,由于目前郊尾镇上的大部分年轻的一代都外出务工或者经商,留守在家里的女子们也不再那样遵循旧礼布置张罗。但是每年必定会有的开春莆仙大戏在元宵前后唱响,通常都是由负责神明游行、游历的老人一手操办张罗。当地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以前的“游灯”会已经渐渐没有了,以前会在凌晨四五点许,由每户人家的小孩子到庙宇里进行点灯仪式,然后将庙宇由神明借由纸扎灯引路传到千家万户,而如今这种风俗已经消失了。 郊尾镇处在莆田与仙游的交通关卡要塞,所以文明的传承遗留着一些不一样的色彩。郊尾镇上的“游神”现在已经渐渐成为一村一游的情形,各村之间的“游神”分各站点驻扎上午、中、下午以分别各处不同。一般而言,根据生产队传承村里用以“游神”之用的彩旗以及横杆,或者油画等。郊尾镇最具特色的莫过于打头阵的横幅以及毛泽东头像,对于毛泽东头像列入“游神”队伍事宜,记者问及村里老人,老人家说:“已经记不得从哪一年开始增加了毛主席的头像的,只是当年这里确实闹过革命,也经历了抗日时期,人们也是为了表示对于毛主席的敬爱之情。”年轻点的村民表示,各镇各乡的元宵“闹”法都不甚一致了,关于元宵的礼数,大多数人家都只记得张罗着供奉神明的果盘、点心以及年糕等。
后记:“元宵节”延续着新春的欢腾喜庆,体现了人们迎祥纳福的欢乐心情。本文记录下来的元宵习俗只是兴化人闹元宵的缩影,莆仙大地每个村镇闹元宵的方式各有千秋,如:跳“皂隶舞”、摆“福首筵”、喝喜酒、交接“福首炉”等等,都抒写着兴化人民的虔诚和对于美好的祈盼和祷告。这种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也给予常年在外奔波打拼的人们,在新的一年为生存、追求启程在即而注入一股宝贵的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