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庙会、买年货、贴春联、围炉守岁、发红包......作为中华民族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不仅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也形成了各种带有浓郁乡土特色和独特魅力的年俗文化。只是,不知从何时起,“年味越来越淡,年过得也越来越没有意思”成为了许多人年末的一声叹息。 说起年味,总是和“吃”文化脱不了干系。在莆仙民间,尤其是在农村,各家各户在年三十以前都要杀鸡鸭、杀猪羊,准备好油炸豆腐、油炸地瓜、油炸海蛎饼等,还有必不可少的“红团”。尽管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年味越来越淡。然而,在每个人的记忆里,应当都有属于自己最最钟爱的一道“舌尖上的年味”。 自制豆腐 小时候,家里的长辈总会在春节来临之前,磨豆浆、做豆腐,这也已然成了莆田乡下的一道风景。问起自制豆腐的原因,长辈们总会说:“据说‘腐’‘福’谐音,多吃多福,所以咱们莆仙人到了腊月就有自己动手制作豆腐的习俗,再说自己动手做的比市场上买的要好吃,更有年味。” 喜做“红团” 在莆仙大地,过年时家家必做“红团"。 “红团”是用糯米粉加红色食用颜料制成皮,里面包着甜而不腻的绿豆或者熟糯米,包馅后用刻有吉祥图案或字样的木模压成上拱下平形状,再用蕉叶垫好蒸熟。对于莆田人来说,“红团”意味深长。红色是喜庆的色彩,圆圆的形状寓意着家庭团圆,另外“红团”的甜也象征着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 油炸食物 除夕前一天,每家每户都要油炸一些食物,莆仙风味海蛎饼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其他如地瓜片、芋头、豆腐、香炸排骨、鳕鱼排、芋球等,则可以随机搭配选择。一般人家都能变着花样做出十余种香炸食品。最怀念的是小时候的“螃蟹腿”,即用地瓜丝或香菇丝与淀粉混合油炸的一种食物,香气四溢,只是生活改善后,已是许多年未再吃到了。这些食品除了当天可以大快朵颐外,长辈们也总会特地保存一些留作除夕当天祭祖先、敬天地时派上用场。 围炉守岁 年三十,除了祭祖先、敬天地,最重要的当然还有围炉守岁,也就是吃团圆饭。 做岁吃面 在莆仙方言中,面和“命”是谐音,因此,正月初一和初五(或初四)的“做岁”,早餐都必须吃线面。本地生产的线面细长柔韧,烹调方法是先在碗底垫上炒好的芥蓝菜或是烫好的菠菜,盛上沸水捞熟的线面,再浇上一早炖好的鸡汤或是鸭汤之类的汤汁,然后可以视个人喜好加上炒蛋、炸花生、豌豆、紫菜及各种卤味等佐味菜,别小看这一碗线面,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意味深长。在莆仙,初一和初五(或初四)一大早吃碗面,才意味着又长了一岁。 初三寿宴 在莆田,有个特别的做寿习俗。按照习俗,凡是49岁以上,年龄适九和十的,都要将寿宴放在正月初三这天办。逢九称为“假寿”,逢十则为“正寿”,“假寿”往往不及“正寿”隆重,不过,正月初三做寿这一习俗,倒是给正月里的莆仙大地增添了不少喜气洋洋的气氛。 春节零食 小时候,每逢过年,家里的年货置办得并不那么丰盛。于是,一帮小伙伴们最惦记的事儿就是挨家挨户去拜年,不管熟不熟,问一声儿“过年好”,长辈们肯定笑脸相迎。这样一通跑下来,不仅落个嘴甜的夸赞,更重要的是,个个衣兜儿鼓鼓囊囊,塞满了瓜籽儿、花生和糖果...... 记者手记:年还是那个年,只是花样翻了新、心情变了样。当人心越来越大,选择越来越多,不要说年味越来越淡,其实,那些记忆里的年味,从未散去。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的一股“幽香”。年味,其实就这么简单。到哪里去寻找“年味”?给自己买一身新衣,即使你的衣柜里满是漂亮的衣裳;和长辈们一起动手再做一个“红团”,即使你这些年吃过无数美味的饕餮;陪父母们再去“游春”一次,即使你走过许多地方遇见过许多人……重拾年味,并不需要那么刻意。把自己当做孩子,一如童年里那个总是翘首期盼春节快来的孩子,年味,便会一如记忆里的那一抹浓郁,幸福得怎么也舍不得告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