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三更半夜”一词,是夜已经很深了或者时间已经很晚了的意思。但在宋代,“三更半夜”一词却是源于两个人,一个是“陈三更”陈象舆,一个是“董半夜”董俨。他俩都是宋太宗时的大名人。 《宋史·赵昌言传》:“四人者(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日夕会昌言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这里是说,宋太宗时期,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赵昌言等人志趣相投,形影不离,常常相聚在赵昌言的家里谈至深夜,还不忍散去,当时人们就戏称陈象舆为“陈三更”、董俨为“董半夜”。这就是“三更半夜”一词的来历。 古人把深夜称为“三更”和“半夜”,还要从古人的计时习惯说起。 古人对白天和黑夜的计时和称呼都不相同,白天说成“钟”,黑夜说成“更”或“鼓”,这一点,我们从现在古人留下的钟楼鼓楼上也能看得出来。 “三更半夜”能成为人们的一个常用俗语,不能不说说宋朝的夜生活了。宋朝的夜生活是自由和开放的,“三更半夜”在唐朝是根本行不通的。因为在唐朝,城市生活是实行宵禁的。到宋朝初年,宵禁被完全解除,宋人可以通宵达旦地过自己喜欢的夜生活了。这些都为“三更半夜”一词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汉语成语的产生,都有其自己的历史背景。没有宋代经济的繁荣,没有宋代夜生活的开放,也就没有“三更半夜”的今天。据《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