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心梗、肺栓塞……这些凶险的疾病背后都拥有一个相同的源头那就是血栓,如何尽可能的通过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来减少血栓的形成呢,其实抓住一个字就行了。 什么是血栓? 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块”,它像塞子一样堵塞了身体各部位血管的通道,导致相关脏器没有血液供应,易造成突然死亡。 因血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已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51%,远超过肿瘤、传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造成的死亡。 血管为什么会“堵”? 一根水管如果不注意清洁,就可能会被杂质、沉淀物堵住导致水无法流出,时间长了水管就会生锈。 我们的血管也是一样,把全身所有的血管连起来,全长有15万多公里,可以绕赤道4圈。这么长的血液管道,一不小心就很容易造成堵塞,形成血管病变。 人体血液中存在着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在正常情况下,二者保持着动态平衡以保证血液在血管中正常流动,不会形成血栓。 但在特殊情况下,如血流变缓、凝血因子病变、血管损伤时,导致凝血功能亢进或抗凝功能削弱时,则会打破这种平衡,使人处于“易栓状态”。 与血栓有关的疾病,像心肌梗死、脑梗塞、血管病等,都是血栓对人体造成的严重伤害。 1.血栓的分类 血栓在脑部血管产生就导致脑梗。 血栓在冠状动脉产生就形成心梗。 血栓堵塞到肺部就是肺栓塞。 比如玩电脑时间过长,突然胸闷、猝死,大部分就是肺栓塞。 长时间乘坐火车和飞机,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会减慢。血液内的栓块更易挂壁、沉积,形成血栓。 2.血栓性疾病包括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 动脉血栓形成是血管缺血的潜在威胁,也是心血管、脑血管和外周动脉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 从1997年到2005年,由动脉血栓导致的心梗和卒中发生率上升近1/3。 静脉血栓则有可能引起急性心肺功能障碍、呼吸困难、胸痛、咳血、晕厥,甚至猝死。 远离血栓的关键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提醒,连续4个小时不运动就会增加患静脉血栓风险。 所以,要远离静脉血栓,“动”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 记住“动”这一个字,每天都“动起来”,才能血栓不上身,一生无栓! 1.能早动不晚动 临床上老人彻夜打麻将、年轻人长时间玩电脑造成肺栓塞的案例很多,等感觉腿麻想动时,可能已出现血栓。 建议:在血栓发生前就尽早开始运动。 2.能主动不被动 坐长途飞机时,多数人会选经济舱,由于空间比较狭小,腿部活动区域有限,可能发生静脉血栓,这种情况被称为“经济舱综合征”。 即使是公务舱和头等舱,如果不主动活动,也可能出现静脉血栓。 建议:大家坐飞机时经常伸脚尖、勾脚尖,伸缩大小腿肌肉,同时多喝水,在稀释血液的同时增加排尿。 大家在选座位时就应当注意不要靠窗户,而应靠走道。如果靠窗坐,很多人会少喝水,减少起身上厕所的麻烦。这个选座方式作为建议写入了国外的相关指南。 3.能多动不少动 有些患者怕伤口疼痛、渗血,就不动或少动,这反而会增大静脉血栓风险。虚弱无力、腰腿痛的老人平时活动少,一旦生病更不愿运动。 医生应动员患者活动,并嘱咐其预防跌倒。确实不能自行活动的患者,可先遵医嘱接受按摩,身体情况允许后在床上适当活动。 没有出现血栓的人群,也应该适当地锻炼身体。 对于已发现血栓的患者,不建议进行剧烈的运动,也不建议按摩,否则可能加重病情。 已发现血栓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严重者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血栓最易“拴住”五类人 99%的血栓是没有任何症状及感觉的,甚至到医院心脑血管专科做常规检查,血脂、血压、心电图等一切指标正常,却在人们不知不觉或自以为心脑血管没问题的情况下突然发生。 以下几类人要特别注意: 1.高血压人群 以前发生过血管事件、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凝状态和高半胱氨酸血症的人群要特别小心。其中,高血压会引起小血管平滑肌阻力增加,血管内皮受损,增加血栓发生的几率。 2.遗传人群 包括年龄、性别及一些特定的遗传特征,目前研究发现,遗传是最主要的因素。 3.肥胖和糖尿病人群 糖尿病患者具有多种促进动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这一疾病可能导致血管内皮的能量代谢出现异常,使血管发生损伤。 4.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 包括吸烟、不健康饮食和缺乏锻炼。其中,吸烟会引起血管痉挛,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5.长时间不动的人 卧床、长时间不动等均是静脉血栓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教师、司机、售货员等需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的人,风险也相对较大。 血栓是隐蔽杀手,99%的血栓没有任何征兆!血栓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时间,一旦形成,终身威胁生命健康,人人都应具备防栓意识,大家一起动起来,远离血栓吧! (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