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绿色金库” 感受大山活力
【发布日期:2011-11-08】 【来源:】 【阅读:次】【作者:】

(仙游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现场)

 

    在仙游县西北边界有一个山区乡,它是我市区域面积最大的乡镇,是我省生态示范乡和全国绿化造林百佳乡镇之一,素有“绿色金库”之誉。
    这里不仅是闽中最长的河流、莆仙子民的母亲河、莆仙文化的摇篮——木兰溪的发源地,而且是闽中屋脊、莆田市最高峰、主峰海拔达1803.3米的山峰——石谷解的屹立地;这里不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尘塔、“南少林发源地”之称的闽中古刹——九座寺、闽浙赣省委机关革命遗址和闽中游击队戴云纵队联合中心革命遗址,而且有国家重点项目仙游抽水蓄能电站。
    尽管如此,这个山青水秀的山沟沟乡镇在几年前,还是鲜为人知。直到去年夏季,这里发现了一处可与白水洋相媲美的平底基岩溪床,当地称为仙水洋,才让这个沉寂百年的文化古镇渐放光彩。
    曾经的文化古镇如今境况如何?在记者节来临之际,晚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宣传党代会精神记者团一行探访了大山深处的西苑乡,走基层,感受大山活力。

 

(行进大山深处)

 

    5日上午8点半,晚报记者团一行从城区向西苑乡出发,车行一点半后进入盘山路,车行如同打陀锣,一圈两圈三圈,海拔升至七百米,在兜兜转转中,层层叠叠的绿如同慢镜头一一闪现,远处翠绿的桉树,墨绿的修竹,密密匝匝傍着田埂、沟脊,染绿了一整山林。偶有黑瓦的土屋闪现,黄土的墙壁,透着原生态的流影。一路走来,鲜见行人,唯有跌跌撞撞的绿色,伴着路边偶尔出现成群结队的黄牛哥随行。
    未进西苑乡,记者们的眼睛已经被沿途风景撩拨得情绪高昂。
    西苑,原名“狮远”,在清代时,乡里有一学子晋京科考时,看到繁华的京都有座“西苑”画廊,联想到如山水画般的家乡“狮远”与“西苑”方言谐音,返乡后,就告知乡贤,将“狮远”更名为人文气息浓郁的“西苑”之名,传承至今。
    10点半许,在西苑乡广场等候的乡党委书记李靖驱车前行把记者团一行引到了正在建设中的仙游抽水蓄能电站。
    仙游抽水蓄能电站是我省第一座抽水蓄能电站,福建省“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是国家投资体制改革后核准的全国第一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工程总投资约44亿元。
    “抽水蓄能电站建成后,年发电量18亿千瓦时,超过仙游全县年使用总量的11亿千瓦时,可想而知抽水蓄能电站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可低估。”电站现场指挥部的有关人员告诉记者,仙游抽水蓄能电站将服务于福建电网,尤其在电网运行安全、能源结构调整、电网品质提高等方面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西苑乡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至目前全乡共有大小水电站18座,装机容量3.5万千瓦,年产值达3000万元。”随行的乡党委书记李靖介绍说,仙游抽水蓄能电站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形成了水光潋艳、环境清幽的湖泊景观,其间山水相映成趣,是发展水产养殖和开展观光、垂钓、度假等活动的理想场所。
    走进仙水洋时,已近中午。刚刚雨后的凤山村有种与世隔离的安静,四周除了缓缓的水声和偶尔的鸟鸣,整个凤山如同一幅水墨画,以古老的方式安静地繁衍出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活水,春种秋收的自然规律。田畦的平地间古老粘土墙的老房子静默地伫立在那里,灰黑的屋檐下,过年时贴的春联,大红褪成了浅红,写的都是些祈盼“人寿年丰”的实在话,这是农家人生活的愿景。
    在过往仙水洋的道路两旁,依希看见了几家“农家乐”和“农家庄”,仙水洋的旅游资源让当地村民们正在探索如何将旅游与“农家乐”结合在一起,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在泉州上班的陈国雄是该村第一个敢吃旅游螃蟹的人,他投资三十万元把自己的老家打扮的古色古香,并让其父母亲当起“庄主”。他告诉记者,前几年他的父亲都是在仙游县城挣钱,现在好了,来家乡仙水洋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在自家的地盘上挣钱,何乐而不为?因为是该村第一家“农家乐”,今年夏季的节假日往往都住满了客人,“农家乐”开始让他尝到了甜头。
    这两年的炎炎夏日,一日之内竟有数以千计的游客慕名从四面八方驱车涌向西苑,找寻并体验着仙水洋的那片清凉世界。旅游让当地许多村民尝到了甜头,也看到了希望。除了几家村民改建“农家乐”、“农家菜”之外,有更多的村民参与了“土鸡”“土鸭”的养殖和笋干等“绿色”土特产的买卖行列。仙水洋的旅游资源开发虽然还未正式拉响,但迷人的规划和前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回乡投资就业。
    在“凤凰山庄”前门旁,记者找到了正在给白马洗澡的“庄主”陈启贵。今年60岁的阿贵,在上海做批发生意有十几年了,通过奋斗他在上海买了房子和汽车。家乡的旅游资源让他看到了希望。今年初,他携带小儿子回来把家重新装修一新,也开起了“农家乐”,为了增加旅游项目,他还特地花了四万元钱从山东运来四匹马,让自己既当“庄主”又当“马夫”。阿贵告诉记者,以前家乡贫困,他们被迫出外谋生,现在家乡要建旅游景区,有资金的村民有义务带头回来一起把家乡的经济盘活起来。
    “许多人只知道西苑有着美丽的山水,其实不然,西苑还有着厚重的人文旅游资源,堪称千年文化古镇。”站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无尘塔前,李靖书记感慨地告诉记者,九座寺是唐代仙游最大的禅林宝刹,香火兴旺时寺内拥有550多名僧人,莆田名刹广化寺也曾经是由这里分支而出。南湖三先生的郑露、诗人刘克庄、书法家蔡襄等历史名人都曾在此留下墨迹。
    九座寺的神奇之处,除了塔、山、水、石、洞外,还在于它和南少林的渊源关系。罗召、潘一经、周伟良、秦宝琦等著名教授做了认真的考证,央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等媒体,都进行了宣传报道。《香花僧秘典》、《正源》和《开科禅师语录》等典籍也有相关记载。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围绕县委‘西北部以仙水洋山水观光体验区为龙头’的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立足环山区经济开发全局,以仙水洋旅游资源开发为主轴,加快仙游抽水蓄能电站、无尘塔、九座寺、仙人谷、十八股头等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打造西苑特色旅游经济品牌。”
    “不久的将来,西苑乡将成为海西的‘后花园’,高速公路沈海复线开通后,在西苑乡相邻的菜溪乡有一个出口,两乡之间的环山区公路已经规划待建,到时从福州、莆田、泉州三地到达仙水洋只要一个小时,厦门过来也只要一个半小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还需有便利的交通环境,这句话无疑是最振奋人心的,与李书记的交谈中,记者感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充分利用本地山川秀美和名胜古迹的优势,挖掘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推介旅游项目的决心与信心。

 

(记者合力推车出泥田)

 

征途意外小插曲:车子陷泥田  记者成泥人


    就在晚报记者一行下基层宣传党代会精神探访大山深处的西苑乡之前,本报已派出记者遍访西苑各地。在木兰溪源头的仙西村,记者用长焦镜头记录了在田间欢快奔跑的野猪群;在仙游、德化、永泰三县交界处的闽浙赣省委机关革命遗址和闽中游击队戴云纵队联合中心革命遗址,红色革命之旅让记者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先烈坚忍不拔的精神和顽强不屈意志。
    5日下午,西苑乡下起了绵绵细雨,记者团的车子在一条公路的尽头倒车时,“不幸”陷入泥田,车身动弹不得,被困在泥田里。前进、倒退、换司机都无济于事,车轮越陷越深。有记者想到了推车,于是有了记者合力推车的场面,车轮依然在泥田中打滑,但不同的是推车的记者们却被车轮溅出的泥土染成了泥人。寻找木棍撬车、捡石头帮砖头,人车混战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后,有人从老乡家中借来了一把锄头,开路、铺砖头,最后车子在司机的猛力油门中,终于脱“身”而出。
    车子是出来了,但车是泥车,人是泥人。有记者直呼过瘾,开玩笑说这是一次真正的人泥零距离接触,真正感受到了大山给予的泥土气息的味道。    走基层记者:林新 陈开美 林双辉 方俊芳 傅恩建 许秋洪 郭清峰  李金春 林涵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