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民歌民谣,单从歌词上看,两者都是诗。从它同音乐的关系看,又有所不同,即:一般将合乐演唱的称为歌(含俚歌),不合乐演唱的则称为谣。仙游民间歌谣是仙游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与集体加工再创作,才逐渐臻于成熟,其思想性与艺术性也不断得到提高。因为民间歌谣全靠百姓的口耳相传,所以流传下来的歌谣多为佚名作。 仙游民间歌谣有其鲜明的特点,就是通俗化、口语化、直白化,用莆仙方言押韵,十分生动而深刻地反映百姓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与愿望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民间歌谣的题材十分广阔,主题一般有歌颂婚姻自由、爱情忠贞、孝敬长辈、勤俭节约、提倡礼义廉耻、忠义诚信、善良仁慈、团结友爱等,还有反压迫、反剥削、反侵略、反丑恶的呼声,表达人民群众对正义的渴望和必胜的信心。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仙游民间歌谣有各种体裁和形式,常见的有四言(如《坑床歌》)五言(如《百岁不成》《过年歌》)、七言(如《抓壮丁》)及长短句(如《嘀嘟嘀》)等,甚至还夹杂有词赋的形式,如《撒帐捷捷高句》后部分,表现仙游民间歌谣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活泼,既平实顺畅,又不失高雅、俗中见雅、雅俗并存的风格。一些俚歌(咚鼓唱)形式更活泼,节奏更明快,为百姓所喜闻乐见。个别歌谣的表现形式独特,诙谐有味,其情节在意料之外,结局又在情理之中,如《相骂结夫妻》,以骂俏磨嘴之语对答,看似无缘,最终却冤家结亲家,表现男女谨慎择偶的情趣。歌谣虽不受诗词形式与格律的束缚,看起来很随意,但一些小曲和小调,亦具一定的牌调、形式和格式(如《小花》),读来有明显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尤其是流传甚广的民间戏曲唱词,其歌词精湛高雅、清丽逸秀,曲牌丰富多彩,体现莆仙戏曲不愧为汉家文化遗珠与宫廷乐曲珍品! 仙游民间歌谣的一般结构特点有口述铺陈(如《镲镲切》)、对比问答(如《西山谣》),或重叠回旋(如《探娘》)。铺陈有多种结构方式,有按数目顺序的(如《十二枝白扇》),有按方向顺序的(如《撒蚊帐歌》)、有按季节和月令的(如:《农事活动歌》、《十二月采茶经》)。问答的形式也有多种多样,有夫妻问答、自我问答、神佛与凡人问答、人与自然对答、也有山歌对唱问答等。 从体量上看,仙游民间歌谣大多短小精悍,有的只有四句(如《有心不怕郎家穷》、《世上官多不太平》),但内容丰富,情感强烈。也见有长幅歌谣,如238行的《三十六送》、580行的《英台山伯》与1132行的《陈三五娘》,这些长幅歌谣,一般故事情节比较完整,人物形象比较鲜明,描述细腻生动、情怀悱切缠绵。 在修辞表现手法上,仙游民间歌谣最常见的有比、兴、赋。比即是比喻和比拟,有的以人比物,如《十二生肖诗》,有的以物比人,如《英台山伯》中的化蝶、化杉竹。通过比,使事物的本质更加形象地表现出来。兴是托事于物,由此及彼,用形象去引起人们的联想,通常用在诗句的开头,如《西山谣》《婚庆四句》。也有的兴起与以下的内容没有直接的关系,仅仅是为了押韵或者加强语势,如《阿姑转外家》《一只鸟仔》等。 为了使语言富有音响美,除使用叠字、谐音词和双关语外、还有用词的连锁,使上句句尾的字与下句句头的字互相呼应、钩连衔接,读起来顺口悦耳,和谐畅达,如《十盆好花》等。 仙游方言只有少数的音义与普通话相同,如“花”、“碓”、“盐”、“爱”、“太”、“尥”等,绝多数不相同,歌谣中的方言押韵大多使用白字或异体字,这就影响了歌词的意思表达。在整理过程中,发现使用的方言白字,若有标准的汉语词语的,一律使用汉语,如:方言“馋开”、“爹姐”、“苜利”、“模冬”、“孝勺”、“兼兼”、“焦辽”等,整理后分别改为“蒇开”、“爹毑”、“茉莉”、“牡丹”、“鲎勺”、“鹣鹣”、“鹪鹩”等等。但多数方言无法找到音义相同的汉字。一些方言押韵的白字未能表达其意的,尽量用其它意思明白的汉字替代,在语意的表达与押韵的选择中,只好选择前者,保持歌词的语意不受影响,如“大至”改为“事情”、“届只”改为“到此”,“那知”改为“若知”,“焦夫志”改为“恁失志”等。 有的方言使用的白字虽然与其所要表达的语意不同,一时又无法有准确的汉字替代的,只要使用的方言白字在语意上不与语法相悖,就保持原作的方言押韵与句式结构。 仙游民间歌谣使用方言词大多记本字,少数采用民间通行的俗字,所以未能处处都加以括注或注释。 仙游方言与普通话的语法有较大的差异,方言中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本书中不使用□替代,选用接近方言音韵的白字替代,以便歌谣的传颂。 个别方言句子虽有押韵,但语意不顺或上下结构呈跳跃(不连贯)的,予以句式调整或改变句子结构,使语意明朗并上下连贯。至于整理中的另一些细则问题,因比较烦琐,未能一一顾及与罗列。 歌谣中凡涉及历史人物与正典的,经认真查校,将原作中的错误人物名字给予纠正,如《二十四孝歌》《历史史诗》中错字人物“王泉”、“庞氏”、“闵子”、“王茂”、“紫帷”等相应改为“王祥”、“姜诗”、“闵损”、“王褒”、“紫微”等。 个别歌谣标题相同,内容也基本相似,但在境内各地流传中产生了变异,为了体现歌谣流传的流变性和适应性,体现不同地域生活习俗的差异,一般都予保留。 有的儿歌与童谣虽没有思想内容,但其中含有儿童对日常生活常识的认知;琅琅上口的方言押韵能给儿童生活乐趣、增加游戏节奏感,可作为儿童早期学习声律与诗韵的启蒙训练,也给予保留。此中亦可见文献名邦的祖先对入学前儿童采用寓教于乐的正确教育方法。 民间戏曲唱词部分,入选的一般为如同民间歌谣一样广泛在民间流传演唱的传统唱词,非同歌谣一样广泛在民间流传的莆仙戏唱词,本书不予收编。 抢救与整理民间歌谣,是一件麻烦而艰苦的文化工程。仙游民间歌谣知识面广,涉及到自然、历史、政治、文化、艺术及人物等方方面面的常识,整理中需要不断推敲考证,首先编修者要有信心和毅力,耐得住寂寞,沉下气来,不辞劳苦,反复翻查资料,才有成功的希望。如同歌谣产生于民众的集体创作一样,民间歌谣的整理也需要有民众的热情与合作(尤其是民间歌手),集众人之力,才能有较理想的成果。 仙游民间歌谣没有粉妆浓黛、矫揉造作,显得朴实无华,但蕴潜着丰富的艺术元素和真、善、美的思想品格。编者始终以敬畏之心对待民间歌谣原创,尽量保持歌谣的原貌,以反映仙游各个历史时期民间歌谣的全貌。但是,民间歌谣毕竟是民间百姓的口头创作,虽然对它不必苛求,由于时代局限性,个别歌谣还有不尽人意之处,如观点错误、思想内容不够健康等,对于这些,只好给予删舍,去芜存菁,有批判地吸纳,只有这样才能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