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短板在逐步补齐,一项项欠账在“销号”……笔者从仙游县效能办获悉,仙游县真金白银、真招实措,创新运作方式全面高效完成2018年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去年度完成投资45.12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4.5%,逐步补齐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民生领域短板,极大提升老百姓的民生福祉。 据该县政府办副主任黄俊能介绍,县里创新运作理念、思路和举措,建立定期研究推进补短板项目和县处级领导、县直部门、乡镇主官亲自抓的工作机制,做到责任主体、建设内容、时限要求、奖惩措施“四明确”,坚持“三统一”运作推进。一是统一策划,围绕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城乡民生基础设施、文体等五大类民生补短板工作,邀请专业研究机构高起点策划,通过打包捆绑、集成运作等方式,生成180个项目,总投资134.4亿元,2018年度计划投资43.2亿元;二是统一协调。鉴于民生补短板项目覆盖面广、涉及部门多,县里解放思想,超常规运作,成立“项目前期办”,对涉及民生补短板项目,统一手续报批、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项目招标,压缩前期工作时间,办理时限减少30个工作日。并落实县领导挂钩项目制度,每月分别召开一次现场办公和专题推进会,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建立分级协调推进机制,对发现的问题统一建档立卡、逐项跟踪破解;三是统一建设。民生项目由国有企业仙游县建工集团统一实施建设,统一把好安全建设、质量管控、施工进度等关键环节,有效缩短建设时间,保障项目有序高效推进。 民生优先、改善民生重在实践、重在行动。针对群众需求迫切、反映热烈的民生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巨大,该县在加大财政投入同时,用政策、市场、利益全面优化投资结构、激发市场活力,拓宽民生项目投融资渠道;既积极向上级部门对接争取项目资金,又积极引进国企、社会资本等,设立项目建设投资基金,开展项目融资,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优化PPP项目推进机制,着力激活雄厚的民间资本,推行基础设施类项目前期工作委托代理制,以有限财力吸引大量社会资金,提供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动力。 为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该县在破解财政资金难题同时,将民生补短板项目视同重点项目、为民办实事项目,推行“每天一总结、每周一调度、每月一汇报、每季一盘点”的项目“四个一”上下协调联动推进法,并成立县补短板项目专项督查组,严格督查奖惩,进行全程的跟踪梳理,一旦发现问题,制定问题清单,要求限期整改,确保每一项民生工程落到实处,做到“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考评、半年一观摩一点评、年底一总结”,考评结果列入年度绩效考评。同时,对在项目推进中成绩突出的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选拔使用;对工作不力的,由县纪委监委、县效能办启动问责或由县组织人事部门进行岗位调换,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工作机制。 在强势推进“民生项目”攻坚下,项目工程建设亮点纷呈,成效凸显。一是教育事业,实施项目77个,2018年计划投资3.98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99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0.3%,超序时完成个0.3个百分点。主要围绕创建“教育强县”目标,加快实施教育补短板项目,推进13所公办小学、11所公办幼儿园项目建设,新增学位1万个以上,基本上解决城区学位不足问题,社会反响良好。二是医疗卫生事业,实施项目10个,2018年完成投资3.24亿元,逐步缓解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三是养老事业,实施项目10个,2018年计划投资0.36亿元,实际完成投资0.72亿元,完成年计划201.8%;四是城乡民生基础设施,实施项目75个,2018年计划投资29.8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3.34亿元,完成年计划111.8%。五是文体事业。实施项目8个,2018年计划投资3.8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94亿元,完成年计划1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