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娱
片尾4分钟,太高清了!
《决胜时刻》高清4K彩色开国大典影像修复版让观众热血沸腾
【发布日期:2019-09-25】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为4K修复版开国大典鼓掌,能在大银幕看到这样的画面很荣幸,感谢《决胜时刻》!”这是一名普通观众看完电影《决胜时刻》后写下的评论。上周五起,由黄建新监制导演,宁海强共同导演的电影《决胜时刻》正式上映,收获了观众的一大波好评。观众表示,这是一部不一样的主旋律电影,更是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送上的最好贺礼。

  现场: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

       电影《决胜时刻》展现了中共中央进驻香山后,秉承“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信念,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终实现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目标的过程。在国庆前夕,走进影院重温新中国的“决胜时刻”,让很多观众觉得非常有意义。观众“朝闻道”表示:“大家都怀着一颗渴望和平统一的心,为这决胜时刻做准备。这一刻真的来临,那种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太触动人了!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盛世,如他们所愿。好多上了岁数的爷爷奶奶来看,还有偷偷抹泪的。”
  和以往的主旋律电影不同,《决胜时刻》在史诗般的讲述中,用更多笔墨刻画了小人物的故事以及领袖人物的日常,让整部电影看起来更加温情而立体。观众“热爱游泳的小鱼”认为:“影片从毛主席的生活细节入手,塑造了一个不一样的毛主席。主席和陈有富之间的互动是一抹亮色,田二桥的牺牲让人潸然泪下。”影片中,毛主席帮警卫员写情书、去戏园子“追星”、在路边摊吃小吃、陪女儿捉麻雀等情节,都让观众会心一笑,让人感受到领袖人物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文化采访室副主编刘阳认为,影片成功突破了主旋律的传统定义和惯性思维, “电影通过平行的视角,使领袖人物充满生活气息,让观众通过光影‘近距离’触摸到领袖。”
  还有不少观众提到,除了渡江战役时战士们的英勇牺牲令人热泪盈眶,全片最大的泪点当属任弼时在病重时为战友们献上一曲小提琴独奏的情节。
  最让人热血沸腾的,是影片结尾处4分钟的“重磅彩蛋”,高清4K彩色开国大典影像修复版首次亮相大银幕,令网友感慨“仿佛自己身临现场一般,有种跨越时空见证历史的感觉”。还有人说:“太高清了!光凭这就值回票价!这和在微博上看片段完全不同,是大银幕上才能感受到的震撼!影像全景展现了当年的阅兵和万民狂欢的盛况,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牢牢记在心里的一幕!”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这是整部作品的“神来之笔”,《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则认为:“再优秀的演员也演不出真实影像带来的震撼,从演员过渡到历史人物,从虚到实的衔接,堪称天衣无缝。”
  幕后:彩色高清版“修旧如新”
  开国大典对于新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许多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影片中都会用到开国大典的历史画面,可惜的是,过去我们所看到的影视作品中,开国大典的画面都是黑白的。
  其实,开国大典原来是有彩色影像的,遗憾的是一场大火毁掉了这些珍贵资料,只有一些黑白影像得以留存下来。那么,电影《决胜时刻》是如何找到这一彩色影像并将它修复搬上大银幕的呢?
  导演黄建新透露,自己在拍摄《建国大业》的时候,也用了几个开国大典的实况镜头,当时找遍了国内的资料库,也只是几段黑白影像。这一次筹备《决胜时刻》时,他听说有人在手机上看到了开国大典的彩色影像。“我一听就觉得很不寻常,赶紧去问彩色影像的出处,原来是美国从俄罗斯那里找来的,用在了一个美国的纪录片中。于是,我们立刻派出两组人马前往俄罗斯。”
  据他所知,中国在1949年的时候,影像技术很落后,很多新闻片、纪录片都是苏联技术人员拍的,可惜的是,当地的档案仓库发生过一次大火,很多珍贵的影像资料都烧掉了,但幸运的是,剧组最终在尚存的胶片中,找到了一段四分钟的、16毫米胶片拍摄的开国大典的影像,于是就买了下来。“但是,这段胶片的质量太差了,有划痕、晃动、颜色脱落、焦点不实,恰好当时中国有一家企业在研究转4K的技术,我就把这段胶片给他们去试。”令黄建新惊喜的是,“结果‘焕然一新’,它的层次感比较少,但是,却足够清晰,每一个画面都如此鲜明、生动,仿佛穿越了一般,这段罕见的真实素材能出现在影片中,是一件特别欣喜的事情。”         (李俐)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