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电信网络诈骗如同一股暗流,悄无声息地侵蚀着社会的安宁与民众的财产安全。电信诈骗作为当代社会的一种隐蔽而狡猾的犯罪形式,其危险性不容忽视。它不仅直接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更在无形中侵蚀着社会的信任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从简单的电话诈骗到复杂的网络钓鱼,电信诈骗以其高隐蔽性、强欺骗性和广泛的受害面,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因素。因此,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保护个人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近期,工商银行莆田分行营业部处理了两起疑似电信诈骗事件,这两起事件不仅考验了工行员工的应变能力和专业素养,也为进一步完善电信诈骗风险防控机制提供了宝贵经验。 其一是客户至网点向工作人员反映,自己十年前曾在本市某实体店铺借款,当时以现金方式收到了借款。如今这家实体店铺已经关门未营业,借款后续事宜也一直悬而未决。近期客户突然接到了一通不明电话,对方声称他需要归还当年的借款,并添加了客户的微信。在微信聊天中,对方的语气愈发强硬,甚至威胁客户若不还款,将向法院提起诉讼,并暂停客户父母养老金的发放。同时,对方还要求客户在指定时间内完成汇款,并将汇款凭证通过微信回复。这一系列操作让客户感到惶恐不安,于是赶紧向该行求助。该行厅堂人员在耐心听取了客户的诉求后,敏锐地察觉到这起事件与现行的诈骗手段非常相似。他们立即联动当班主管,对客户的遭遇进行了详细分析,实时向城厢反诈中心报送线索。反诈中心迅速响应,经过核查,发现对方收款账户多次止付,存在异常,不建议客户汇款。为了增强客户的防诈意识,该行通过厅堂播放的反诈视频及防诈中心日常宣传视频等,向客户进行了深入的反诈宣传。视频中,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一条条实用的防诈技巧,让客户深刻认识到了电信诈骗的危害性和防范的重要性。同时,该行还联动了上级行,调整了客户账户的网银限额,进一步降低了客户资金被骗的风险。根据反诈中心警官的回复,他们劝诫客户暂缓汇款,避免造成财产损失。这一及时的劝阻,不仅为客户挽回了可能的经济损失,也再次证明了该行在防范电信诈骗方面的敏锐洞察力和高效应对能力。 其二是一个客户至该行要求办理一类账户,该行工作人员向客户核实办卡用途,客户表示去年出车祸后在医院住院医治,现已康复出院,与肇事方协商赔偿,需办卡接收赔偿款约七十万元。客户走进网点时,该行工作人员注意到有多个陪同人员在门外等候,故及时提醒大堂经理做好风险把控。因客户无法提供保险赔偿受理单或与肇事方协商的聊天记录等相关依据,大堂经理立即联动当班主管向反诈中心报送线索并得到反馈,该客户存在多条案件记录,包括酒驾、打架及盗窃,需收取保险赔偿金办卡事宜存疑,不建议为客户开立账户。因该客户陪同人员多且所述内容无法提供相关依据,该行工作人员通过厅堂播放的反诈视频向客户做出反诈宣传后,客户表示暂不办卡自行离开网点。 这两起事件虽然得到了妥善处理,但背后反映出的风险成因却值得深思。电信诈骗之所以屡禁不止,一方面是因为诈骗分子手段不断翻新,欺骗性极强;另一方面,也与部分群众防诈意识薄弱、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识有关。 因此,作为银行从业人员,有责任也有义务加强电信诈骗风险防控,将反诈“131”机制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保障客户的财产安全。 一是建立健全反诈中心联动机制。应与当地反诈中心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及时共享线索信息,形成合力打击电信诈骗。近期上线的“福建警方防骗咨询热线”微信公众号“关于大额线索上报”功能也是警银联动加强反诈工作践行的重要表现。同时,该行在晨会夕会中不定时进行员工反诈知识培训,将反诈意识融入至日常业务细节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员工的反诈识别能力和应对能力。 二是完善客户身份验证制度。该行在办理业务时,严格核实客户的身份信息,确保人证合一。对于异常交易行为,该行及时进行预警和干预,防止客户资金被骗。 三是加强客户金融知识教育。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通过线上微信朋友圈、官方公众号播送反诈推文,线下外拓、沙龙活动、厅堂宣传等多种渠道向客户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客户的防诈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特别是对于老年客户等易受骗群体,该行在受理业务时给予重点关注和关爱。 防范电信诈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工商银行莆田分行营业部秉持客户至上的原则,不断加强风险防控能力建设,为保障客户的财产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呼吁广大客户提高警惕、增强防诈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金融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