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社会
骗子暑假里专盯“熊孩子”
我市已发生数起,警方提醒家长要警惕
【发布日期:2025-07-20】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晚报讯 (全媒体记者 许秋洪)暑假刚刚开始不久,骗子就盯上放假在家的学生们。近日,我市警方公布几起案例,提醒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反诈骗教育。

  7月9日,城厢的黄大爷报警称,其8岁的孙子小军(化名)前两天用其手机玩游戏,被骗用信用卡消费7万余元。原来,小军在玩游戏时,有陌生网友以送游戏皮肤为由,引导他登录对方提供的QQ账号,并打开屏幕共享功能。之后,诈骗分子又引导小军打开云闪付和短信界面,通过读取小军爷爷的银行卡账号、支付验证码等信息,使用其信用卡进行网购,共消费7万余元。

  12岁的小云是荔城区的一名准初中生。7月1日,她刷到一个进群送“蛋仔派对”游戏皮肤的视频。经过进群、扫码、领取等煞有其事的操作后,对方突然联系小云,称因为她是未成年人,导致公司钱款被冻结,要求小云配合解冻,否则就要报警抓人。惊慌失措下,小云按照诈骗分子的指示,接通视频,并对准父亲的手机界面,打开银行软件,银行卡账号、支付验证码等信息暴露无遗,被对方通过转账、付电费的方式骗走4.4万元。

  14岁的小灵(化名)是荔城区一名初中生,为找回微信账号,她在网上被骗2.5万元。据小灵回忆,有陌生网友通过“快手”联系她,称可以帮忙找回微信账号。根据诈骗分子的指示,小灵与对方视频后,将镜头对准母亲的手机界面,先后通过修改母亲微信支付密码、提现微信余额到银行卡、提供验证码将该银行卡绑定到对方云闪付账号的操作,致使卡中余额被转走。

  据警方介绍,这些专门针对孩子的骗局,在成年人看来可能不难识破,但用来“拿捏”涉世未深的孩子绰绰有余。暑假期间,学生玩游戏、刷视频、上网课触网时间比较长,建议家长务必做好以下几点:

  经常对孩子使用的电脑、Pad、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检查,建议仅保留必要的APP,并下载好“国家反诈中心app”。

  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反诈骗教育,不要理睬网络上搭讪的陌生人,不轻信免费送皮肤、福利、加明星QQ等说辞,对于任何理由的转账、汇款要求,坚决不听不信不转账。

  家长要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银行卡等物品,不要让孩子知道手机锁屏密码和支付密码,不要将APP支付设置为免密支付,并且随时关注手机微信、支付宝账号余额变动情况。

  要教育孩子,多与家长沟通交流,遇到自己无法辨别的事情,或者受到侵害后,要第一时间告诉家长。

  同时,一旦发现孩子被骗,请立即保存证据,并报警处理。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