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40年的时代浪潮中,闽派戏剧经历了一场意义深远的革新。这场革新不仅让闽派戏剧站稳脚跟,更探索出传统戏曲现代化的独特路径,生动诠释了戏剧革新需在思想性与本体性间寻求动态平衡的深刻道理。 闽派戏剧的革新,始于觉醒,成于反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莆仙戏《新亭泪》《秋风辞》、闽剧《魂断燕山》等剧目横空出世,开创了历史剧敢于创新的先河。《新亭泪》立体透视东晋内乱,从人物与家国的联系中探寻心灵奥秘,刻画主人公的内心痛苦,展现其在国难时刻觉醒的历史使命感;《秋风辞》重新诠释历史人物,揭开权力斗争背后的人性挣扎,颇具现实意义。郑怀兴、周长赋以敏锐的时代感知与深厚文化积淀,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融入历史题材,借古喻今,用深刻的历史反思映照现代人生,展现出传统戏曲与现代思想融合的无限可能。此后,王仁杰创作的梨园戏《董生与李氏》《节妇吟》在回归本体的觉醒中进一步推动革新,剧本巧妙融合古典文学与现代情感,塑造鲜明人物形象;表演上既保留梨园戏古雅细腻的风格,又融入现代舞台手法,让剧目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气息,成为传统戏曲现代化的典范。还有一批以戏剧性、民间性见长的剧目,诸如莆仙戏《状元与乞丐》、高甲戏《玉珠串》《凤冠梦》《金魁星》、闽剧《天鹅宴》、越剧《玉蜻蜓》等,与上述思想性强、文人化明显的创作一同构成了闽派戏剧绚丽多姿的生动格局。 进入21世纪,福建戏剧开始反思部分剧目舞台性不足的问题,在政策扶持与艺术规律的双重驱动下,形成“新闽派”特色。这一时期的作品既延续了思想性传统,又强化了戏曲本体的回归——从表演程式、剧种特色到舞台美学,均展现出对戏曲艺术本质的重新审视。 京剧《北风紧》《赵武灵王》《大唐才女》、莆仙戏《江上行》、闽剧《画龙记》《贬官记》《红豆缘》《别妻书》《王茂生进酒》《红裙记》、芗剧《保婴记》、歌仔戏《邵江海》、木偶戏《钦差大臣》《赵氏孤儿》、舞剧《丝海梦寻》、话剧《沧海争流》等成为众多剧目中的优秀代表,闽剧《贬官记》、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凭借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有力推动而名扬四海。近年莆仙戏《踏伞行》、闽剧《双蝶扇》《生命》《画网巾先生》《过崖记》、芗剧《谷文昌》《相国蔡新》、歌仔戏《侨批》、高甲戏《阿搭嫂》《大稻埕》《围头新娘》、歌剧《与妻书》《松毛岭之恋》《鸾峰桥》、话剧《过海》等一批新创剧目备受瞩目,将闽派戏剧的守正创新推向新高度。 整理改编的传统戏《踏伞行》,以当代视角挖掘人物的情感困境。戏说早已定亲但未曾谋面的刑部主事之子陈时中和将门小姐王慧兰,二人战乱中相遇,风雨中结伴同行,互怀好感、猜测试探、尴尬悔恨、原谅和好,演绎了一出古代青年男女唯美的爱情故事。伞不仅是道具,更成为命运羁绊的象征。立足于千年莆仙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艺术特征,挖掘与现代精神共通的题材,于古典中彰显当代审美意趣,将形式的精美和内容的深沉融为一体,既传统又现代,展示了莆仙戏“全新”又“固有”的风貌。剧作为演员表演留足了空间,将舞台性纳入戏剧文学建构,充分展示了莆仙戏原本的剧种特色和表演程式所传递的技艺之美、形式之美。外请导演与本剧种艺术家的成功合作,在古老剧种的传承与发展上闯出一条新路。新编历史剧《画网巾先生》,讲述南明时期清兵入闽,泰宁儒生“癫生”被捕,夫人严氏失散被掳,“癫生”在狱中自画网巾以明志,面对威逼利诱不为所动,最终一家取义成仁的故事。编剧戴先良以虚实相生的笔触,将个体命运嵌入家国巨变,既展现慷慨悲歌,也体现人性微光和士人的精神风骨,昭示文化坚守、文脉赓续的时代重要性。在音乐设计上,根据剧种特色和剧情需要,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适度融入现代音乐元素,丰富音乐的表现力。身段创新上,“执笔舞墨”等动作融合戏曲程式与当代肢体语言,刚柔并济。同时摒弃繁复布景,以写意水墨投影与灯光营造虚实空间,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成功“出圈”。这部戏不仅在第九届福建艺术节上荣获优秀剧目奖,还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剧本扶持工程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国家艺术基金创作资助项目,新近成功获得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这两部作品都注重以今天的视角解读古代人物,挖掘思想深意,找到古今相通的情感脉络,找到了引起当下观众心灵共鸣的点,同时尊重戏曲艺术本体规律,彰显剧种特色,让传统在传承、回归中转化出新,为传统戏曲现代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福建有关部门深知剧本是戏剧精品的核心,将剧本创作与青年剧作家培养提升到战略高度。通过设立专项资金、举办剧本征文、创作采风活动与剧本研讨会、搭建孵化平台等举措,构建起不断完善的创作生态。一方面,组织资深剧作家以“传帮带”方式传承经验;另一方面,在省团设立剧目创作室,培养熟悉剧种、熟悉表演、熟悉剧团的专职编剧。连续举办29届戏剧会演剧本征文活动、举办多届大学生戏剧剧本征集活动等,为全省编剧人才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平台,促进剧本创作。同时创设“火花茶会”机制,8年间已举办170多期,邀请专家点评指导,既储备了大量优秀剧本,也助力青年剧作家脱颖而出。 新时代的闽派戏剧坚持以表演为中心的舞台美学,追求舞美简约空灵,为表演留出空间。如《踏伞行》以极简布景—— 一个古戏台、“一桌二椅”构建丰富表演空间;《红裙记》突出灵动写意的传统智慧,尽显简约之美。众多剧目在创作时既注重思想性、文学性,又为演员创造发挥空间,展现戏曲表演的独特魅力。 同时,闽派戏剧注重坚守与凸显剧种特色。《董生与李氏》恢复梨园戏舞台的古风遗制,《踏伞行》将古戏台融入设计,凸显宋元南戏遗存独特的表演艺术,强化观演亲密感。其他各剧种的剧种个性、地域特色、民间色彩也在创新中延续,成为福建独特的文化标识。 在革新过程中,思想性与本体性的动态平衡是闽派戏剧的核心原则。思想性赋予作品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本体性保证戏曲的独特魅力与传统特色。福建戏剧家在创作中,既挖掘思想深度、反映时代精神,又保持戏曲本体特征,传承表演艺术、音乐唱腔、舞台美术等精华,力求在两者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创作出艺术价值与观众喜爱兼具的作品。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健全的艺术生态,为闽派戏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八闽戏剧人致敬传统,不忘初心,拥抱时代。展望未来,闽派戏剧将继续在传承中拓展,在反思中前行,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探索戏曲现代化新途径,依托强大的创作体系与人才储备,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为中华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